1994年,我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来到妇产科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至今已整整20个年头。我亲身经历了微创技术在妇科疾病治疗中,技术上的迅猛发展和理念上的不断更新。微创技术之于妇科疾病治疗,犹如珍珠之于爱美女性,带来健康的同时,更兼顾了美观。
有人说,外科手术是一门艺术,同样的手术刀,有人单刀直入、切除病灶如探囊取物、庖丁解牛;有人则迂回作战、拖泥带水。而作为妇产科医生,面对女性患者,其对手术的艺术性则要求更高。仍然记得,1995年的夏天,当时我还是妇产科医院的住院医师,跟着上级医生盼望各种上台机会,哪怕是加班完成术前谈话、文案工作,也要把珍贵的时间留给“上台”。因为良好的悟性和手术能力,我终于“出师”,得一机会作为主刀医生,独立带领下级医生完成手术。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位年轻的宫外孕患者,当时B超提示附件包块3cm大小,内有卵黄囊,经过同上级医生的沟通、仔细了解病史及各项检查,我决定为其施行开腹的患侧输卵管切开取胚术。在手术团队的完美配合下,我和同事为其做了4-5cm的下腹部横切口,成功施行患者输卵管切开取胚术,术中出血少,历时一个小时,手术便顺利完成。住院5天后,患者便康复出院。第一次主刀的手术,便能如此顺利,让我甚是满意。
1个月后,我在门诊又遇到了前来复诊的患者。本以为,她会激动地跑来感谢我为她去除了病痛,再不济,一句“谢谢”总会是有的。可是,那姑娘却一脸委屈地走进来,神情低落地指着伤口:“姜医生,您看呀,这个刀口仔细看,好像不是笔笔直的呢。”那一刹那,我心底也充满了失落,我在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预后、康复情况等等,对她而言全然无用,那一条笔笔直的刀口才是她最想要的。
“患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我开始思考,内在技术还是形式上的美观,这是个问题,但又为何不能二者兼得呢?自此,在苦练手术技能的同时,我开始重视起手术刀口的美观,反复练习“划刀口”、“缝皮”这些看似简单、初步的临床技能。每当术后为患者换药,欣赏自己“笔直”的刀口杰作时,如同欣赏一幅艺术品,内心甚是满意。可我还是想,无论再直、缝皮再完美,那道笔直的伤口,于爱美的女性而言,总是真实存在。那,能否让伤口隐形?让伤口小些、再小些?
我开始多方查阅文献和各类资料,直到我第一次了解到妇科微创,满心盼望着这一给女性患者带来福音的革命性手术方式能引入我院。1998年,我有幸加入华克勤教授团队,共同钻研腹腔镜技术……在昏暗的手术室内,团队成员们手持腔镜仪器,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学习技术,聚精会神,心无旁念。为了适应镜头和仪器操作带来的不真实感,所有团队成员放弃周末时间,刻苦练习。终于,在多次术前方案商讨、台下模型演练和台上术中模拟之后,我们团队共同完成了第一例CISH(腹腔镜辅助下的鞘内次全子宫切除术),并成功将出血量控制在100ml。自此之后,腹腔镜技术在我院广泛开展,各类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也尝试同腹腔镜技术相结合,减轻患者痛苦,圆患者爱美之梦。
十日谈
生生不息红房子
不抛弃,不放弃,给疑难病患者治疗,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