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中学 周容
当你阅读一则新闻,浏览一段文字后,你会思考什么?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如何辨别是非,如何端正价值观?你思考过吗?或许你会问:这样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有吗?通过相关媒体的报道,考生普遍对今年考卷上的现代文第6题,感觉比较“新颖”,我们似乎可以察觉到,学生阅读过程中,相关思考能力的训练,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原题是根据材料提供的下列4条提高新闻辨别能力的方法,给一则有关UFO的新闻做评断。其方法如下:
1.报道有无确切来源?来源是否可靠?
2.报道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包含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
3.报道者提供什么证据?证据如何检验与核实?
4.一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可以说,文章提供的4条方法,以及题目的设计,包含材料概述能力、关键词筛选能力、因果推断能力,引导考生从简单的浏览文字,到思考分析文字背后的信息,并妥善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思考过程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已不再是一句无法落实的空话。如果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中缺少此类思考的环节,任何所谓分析能力、推断能力、鉴赏能力的要求,都是空中楼阁。
如以这样的思考方式,再来看看第二篇现代文《宁静》。文章传达出作者内心平和,心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其中,宁静与声音是相对的。文中的宁静是美的,虫鸣鸟啼等一类自然的声音也是美的。甚至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都“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变得美丽。相反,另一类的声音,如直升机的轰鸣声、发动机变速器的喧闹声,是作者批评的对象。工业文明的喧闹声破坏了自然的宁静之声,也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所以,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相当显豁,而第12题题干要求“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除了上述内容概括与主旨理解,似乎还有一些值得深入分析与思考的内容。
我们不妨借用上文评断新闻的方法之三,去看看作者提供了什么证据来证明接受了宁静,可以获得内心平和,心与自然一体。梳理全文发现,作者在描写宁静或声音的句子中,频繁出现诸如“倾听”、“绷紧所有的神经去听”,用“内心之耳去听”,“全身心去领悟”,以及“低声细语交谈”,徒步旷野,与人分享交流等行为,以他自身的体会,来告诉读者接近、享受宁静的方法。笔者认为,作者西格德·F·奥尔森不仅要告诉我们宁静是什么,更希望我们通过其提供的有效方法,让我们能改变什么:改变城市的嘈杂,改变“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边缘”的现状,进而尝试着去接近宁静,体会心与自然一体。
通过今年的两篇阅读材料,我们觉得高考的考察目标,正从文本内容的理解,而逐渐向思考能力、现实应用能力的考查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