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西中学 张屹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古诗文选陆游的《镜湖女》、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刘晏传”,和徐幹《治学》一则。文本选择上,与去年类似。但在题目设计上,却“别有用心”。
首先是答题思路上,不按常理出牌。如第14题判断《镜湖女》的体裁。这样一眼看似送分的题目,其实未必送分。借用本卷中现代文阅读里的一句话来说:“常识未必可靠”。
本题若仅从字数句数、年代角度判断古今体诗,必然得出“近体诗”的答案。那就错了。若我们再从近体诗对押韵、对仗要求等方面判断,这首诗其实属于“古体诗”。而这样的命题思路,正是去年的一种延续——不是考查学生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而是灵活运用。
其次在文本选择上,也避免打常识牌。如谈到陆游作品,无论是初中的《诉衷情》还是高中的《书愤》,侧重点主要在于他的爱国思想。而本次命题人选择的《镜湖女》是陆游“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钱钟书)的作品,无论如何与放翁金戈铁马的豪放风格不相干。对于“镜湖女”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船家女子,在第16题中有具体考查,即“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我们既可以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肖像描写,“乱荷叶”的动作描写,尤其是“约西邻女”明日看赛神的叙述,更可以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鉴赏角度虽多,但只有在真正读懂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尽情发挥。
而在命题形式上,也与我们之前理解的思路不同。如文言阅读中的第18题翻译,一改往常两句5分的惯例,以一句长句翻译而赋5分,这是文言大分值题的尝试。且在选文第一句,扣分点有7处之多,对于学生综合运用文言知识,全面理解文章要求颇高。
通观试卷的古诗文阅读,是对我们头脑中的常识反复拷问,似乎能让我们改变一些对古诗文“死记硬背”的不良印象。但在某些题目的设计上,如何既能考查出学生的能力,又避免让学生掉入人为设计的“陷阱”,尚需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