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孩子所需要的国际教育,让我们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同一屋檐下的不同期待
江海斌有一双儿女。儿子东东在香港出生,拿的是中国香港护照。从维多利亚幼儿园到协和双语学校虹桥校区,读的都是国际课程,成年后铁定到国外念书、工作。女儿成成生在上海,夫妇俩希望她通过中考、高考,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继而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是夫妇俩对两个孩子的不同规划。
为儿子找国际教育学校,江海斌花了一番大功夫。“上海的这类学校太多了,我的标准是三个:校园硬件、课程安排和外教稳定程度。”众里寻他千百度,闵行虹泉路上的协和双语学校成了他的“菜”。首先,校园宽敞漂亮,学生的学费基本用于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其次,课程安排重实际、不“浮华”,国际课程使用原版引进教材,中文母语课程则使用江苏版的国内教材,基础扎实而有潜力。第三,外教队伍正规稳定,一般都会服务三到五年,对孩子来说,不会为“走马灯”似地换老师而烦恼。
而姐姐成成幼儿园毕业后,江海斌通过各种关系,把她送进了沪上一所以外语教育著称的小学。在这所小学的老师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就是“国际化”。可当他发现,面对女儿的作业,自己这个堂堂复旦大学19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都有些看不懂时,他觉得问题严重了。
伪“国际教育” 应试应试还是应试
成成的语文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一只蜻蜓像什么?在大象、蚊子、苍蝇、飞机4个选项中,女儿选了蚊子,但正确答案应该是飞机。江海斌问女儿为什么这么选。女儿解释道,大象和飞机都是庞然大物,蜻蜓当然不能和它们比。苍蝇身体圆圆的,和蜻蜓也不像。倒是蚊子身体和脚都细细长长,翅膀还能伸展,和蜻蜓有得一比。江海斌觉得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说得有道理,并进一步引导她“从仿生学的角度来看,说蜻蜓像飞机,至多也就是个直升飞机”,但老师明确告诉孩子,这道题考的是“比喻”!
姐弟“冰火两重天”后再选择
相比之下,在协和双语学校小学部读IB国际文凭小学课程的东东是幸运的,他不必经历姐姐的学习痛苦,甚至小家伙还对学校的考试情有独钟。比如,一年级语文考试默写词语,字必须写对,读音必须正确,但拼音注错不扣分。老师自有道理,一年级孩子又学拼音,又学英文,容易混淆,但有了错误必须严格订正。平时的语文回家作业,东东半小时内就能解决,可成成在一年级时已开始写300字以上短文了。再比如,英文期末考试,东东的任务就是听写50个单词。无论是已经学过的,还是没学过的生词,都必须拼对。老师这样解释,中国人习惯背单词,可单词实际上可以根据发音拼写,掌握了这一规则就不会为死记硬背单词苦恼了。
终于,成成在即将升小学三年级时,离开原来的那所名牌小学,和东东一样就读协和双语学校。“成成要像东东一样每天都开怀大笑。”这是江海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