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去打!”“豁上去!豁上去!”“铆牢伊,快打!”……拳台上,比赛激战正酣,观众席上,此起彼伏的上海话喝彩以及“场外指导”,成为比赛的一味特别调味剂。比赛激烈之时,场外的观众比场边的教练还要急。
西装、领带,开场半小时后,一身职业装扮的王先生才匆匆赶到。就职于陆家嘴某外资金融机构的他刚下班,就直奔赛场而来。随着比赛的进程,王先生的情绪也逐渐高涨,西装、领带都被扔到一边,撩起袖子,看到激动处,他恨不得自己上去打几拳。
脸上带着一丝兴奋,紧张地盯着大荧幕,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现场目睹职业拳赛都是头一遭。与其他赛事或者文艺演出不同的阳刚、刺激,让他们大呼过瘾。现场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和王先生一样的80后、70后的观众。“拳击赛是小时候的一个心结,还记得泰森、霍利菲尔德最辉煌的那个时期,电视台总在半夜播放拳击赛。临睡前偷偷看上一场,睡梦里还在回味比赛。”
中国的舞台,中国的选手,完全的国际范儿。昨晚的比赛,6000个观众席上座率超过八成。首秀取得了开门红,赛事主办方盛力世家首席执行官李胜笑得合不拢嘴。“身临其境,观众已爱上拳击的独特魅力。”这是李胜的观点。
交出第一份精彩答卷,对于李胜而言,怎样把“拳力巅峰”从一场偶发性的免费盛宴办成常态化赛事,成为摆在市场与主办方面前的课题。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