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感念于《新民晚报》
面对这一转为正职的任命,我思想上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新民晚报》具有近60年的历史,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前在全国报刊林立、竞争激烈,晩报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的新情况下,发行量还能不能保持全国晚报界领先的势头?
新民晚报社犹如一个小社会,人才荟萃,头绪纷繁,到晚报近一年来我为社长赵超构、总编辑束纫秋当副手,尚且还处在学习与适应之中,如今要挑起党政一把手的大梁谈何容易!一句话,无论我的知识、才情和经验,同一个大报总编辑所应具备的德、才、学、识,都是有距离的。
然而,在上级领导和报社同仁的热情鼓励下,我觉得似乎也存在一些有利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晚报事业开拓者赵超构社长的倡导下,《新民晚报》有一条正确的“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方针,有代代秉持的光荣传统和优良报风,有一大批包括束纫秋、冯英子在内的为晚报辛勤笔耕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老同志,还有1982年复刊以来在新闻实践中迅速成长的充满活力的中青年同志。我想,只要尊重老同志,虚心向他们求教,同时满腔热情地团结和依靠中青年,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报纸不愁办不好。回顾到晚报近一年来的实践,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对此抱有信心。再说,我对新闻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有执著的追求,对晚报已逐渐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加上自己有在《青年报》当过四年半总编辑的经历,年龄还可以,精力也不错……这一切,都使自己增加了接受委任、经受考验的勇气。
实践表明,我在主持新民晚报社工作期间,由于适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好时期,加上凭借晚报老树新芽的好平台和老同志的“传帮带”,在全体晚报同仁的协力奋斗下,终于迎来了晚报事业的春天,我也获得了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平添了说不尽道不完的情怀。
首先,在晚报工作的岁月,是我人生道路上最值得总结、最难以忘怀的一段历程。1988年2月,我到新民晚报社任职,时年47岁;1998年6月,我调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工作,年近58岁,在晚报整整度过了10年又5个月的时光。这是我步出大学校门,踏上社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单位。常言道:“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外国谚语说:“四十而成熟,五十而智慧”。诚然,我与这样的人生境界还相距甚远,但毕竟在这样的年华努力了,奋斗了,而且植根于晚报的沃土,连贯着“新民”的血脉,自有别样的精彩。
其次,我经历了新民晚报社历史上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激情燃烧的一段难忘岁月。晚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凝结着三代报人的心血和汗水,书写着载入史冊的不朽篇章。可以说,每个时期晚报都有骄人的业绩,每位晚报同仁都作出了力所能及的奉献。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从1989年到1998年,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新民晚报社进入了一个超常规发展的巅峰时期:经过1992年7月、1996年1月和1998年1月的三次重大扩版,《新民晚报》由四开8版一跃而为四开32版,版面扩大了4倍;报刊种类从1报1刊拓展为4报3刊;母报发行量从122万份增加到最高时达185.6万份;年广告营收额从1400万元猛增到7.6亿元;年利润从1100万元增加到3.2亿元,人均创利60万元;固定资产从4200万元增加到14亿元。母报还走出国门,同步发行到美国50个州,并建有驻美记者站和新民国际有限公司。参与晚报这一时期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位同仁,无疑都会将此视为自己人生中经历的华彩乐章。
再次,新民晚报社这个平台,这所学校,使我学到了不少,也感悟到不少。在家,父母哺育我成长,有养育之恩,终身为报;在学校,老师辛勤浇灌,有栽培之功,师恩难忘;但真正学会尽责社会、服务人民的本领的,还是我参加工作以后。
我任职过四家报社,从教过一所大学,对我教育最大、最刻骨铭心的,当属新民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