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慈善基金会募捐部部长祁申表示,此次捐款有两大特点,一是更加规范,二是通过网络捐款的人次有明显上升。目前,捐款仍在进行中,但善款已明确将专门用于鲁甸地区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市慈善基金会和分会的各个捐款窗口前,每天都发生着一幕幕感人的捐款场景——
母子捐款庆生
8月5日是鲁甸地震后的第三天,也是爱心人士沈维明和他母亲的生日。上午8时许,沈维明来到市慈善基金会松江分会,将原本用于过生日的1000元钱悉数捐给云南鲁甸地震灾区。
老沈说,“我和妈妈是同一天生日,原来都是我的儿子替我们过生日。今年儿子当兵去了。我和母亲说,把钱捐给地震灾区吧!许个愿,过个有意义的生日。母亲同意了。”
老沈是松江区图书馆的一名普通员工,尽管收入一般,但他一直热心慈善事业。他说:“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只是让灾区人民买瓶水、买碗面。”
108位老同学的筹款
8月6日上午,两位来自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87届的毕业生代表,来到位于威海路的市慈善基金会办公点,向云南鲁甸灾区捐出25432元,这笔钱来自108人组成的同学会。
原来,这是一群高中毕业27年后再次相聚的同学,近期正好组建了一个高中同学群,目前人数108人,8月30日将在常州聚会。在筹备聚会的过程中,得知云南鲁甸地震灾情严重,同学们倡议为灾区做点什么,在一天内筹款25432元。
匆匆来去的好心人
8月7日上午,一位好心人匆匆地走进市慈善基金会松江分会办公室,向地震灾区捐出200元善款,却执意不肯留下姓名。
好心人50岁上下,身材挺拔,皮肤黝黑,身着保安制服,手里还拎着一个头盔。他走进基金会办公室后,说了一句:“捐款。”随后从上衣口袋里取出200元钱。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问:“是向地震灾区捐款么?”他点了点头,把钱留在办公桌上,转身朝办公室外走。
“麻烦登记一下。我们还要给您开具发票和证书!”工作人员赶忙喊他。谁知他头也不回地向外走去,边走边摆摆手说:“不用了!不用了!”
大灾之后,不知有多少这样不留名的好心人,用他们的大爱之情,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
85岁老人捐款10万元
8月7日上午,来自高桥镇的85岁高龄老人马振琼女士向鲁甸地震灾区捐款10万元。市慈善基金会浦东新区分会和高桥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来到马老所在的上海金惠康复医院接收了这笔捐款,并向马老送上了爱心捐赠证书。
马老是一位离休老干部,听闻鲁甸发生地震之后,她第一时间和高桥镇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人员取得了联系,表示愿意捐出10万元来帮助鲁甸地区的受灾同胞们。
捐款出手十分“阔绰”,但马老的日常生活却异常节俭,身上穿的衣服是已故女儿留下的服装改的;她平时住在老年公寓,从不轻易花钱加菜解馋。别人总说她“想不穿”,但她却说:“我生活得很好,省一点下来,善待周围人。”
勤俭节约的马老近几年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向灾区捐出10万元;2013年雅安地震,她慷慨捐款10万元。迄今为止,她捐赠的善款金额累计达40余万元。
截至8月22日,市慈善基金会及分会累计收到善款1432万余元,物资价值50万元,上门捐款达6006人。上海慈善网“援助云南鲁甸”专项捐款通道已累计收到网友们的网上捐款344笔,捐款金额达21万余元。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