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起源于八十多年前的1932年,它的发明者是美国纽约贝斯-大卫医院胸科医生海曼(Hyman)。他在穿刺心脏给药过程中屡次发现,当针尖刺激右心房时可使心房肌除极而收缩。这一发现引起了海曼的兴趣,经过孜孜不倦的多年探索,他在1932年设计制作了一台由发条驱动的电脉冲发生器。这个装置净重达7.2公斤,脉冲频率可调节为30、60、120次/分,海曼将它称为人工心脏起搏器“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这台发条式脉冲发生器便是人类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但遗憾的是,这台保存在德国、可使人死而复生的机器,却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摧毁。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1952年1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生佐尔(Paul M. Zoll)在心脏停跳患者的心脏部位和左肋下皮肤处置阴阳两电极,给予每分钟90次的电刺激而使心脏复跳。他随即研制出以电池为能源的小型起搏器。佐尔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心脏起搏器的发明者,被称为“心脏起搏器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