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语文”针对“假语文”
“真语文”的概念源自教育部前任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近年来,他四处奔走传播“真语文”。昨今两天,他又把各地名师邀至上海,共同研讨如何把“真语文”教给孩子们。他说,“真语文”是针对“假语文”提出来的,具体说就是将语文教学中违反教学规律的杂质剔除出去。语文教学应当不装、不演、不做作,慎用PPT,慎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
“工具性”还是“人文性”
昨天首先登台演讲的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已经84岁高龄,他呼吁语文界要远离“性骚扰”,直指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语文课到底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他认为,语文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学习、传承、弘扬本民族的母语,这才是根本。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游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纷争之中,使得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在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时发生了异化,“假语文”也随之大行其道。许多语文课变成表演课,老师成为表演的主角,学生成为群众演员。
比如,在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课文时,正当学生在念课文时,老师突然“引爆”了事先藏在讲台一侧的化学装置,顿时烟雾弥漫,由于事发突然,学生们和听课的老师都吓得拔腿逃出教室。王旭明感慨道:“真正的好课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这堂课留下了什么,而不是老师有没有使用PPT和声光电。”
“假大空”拔高“思想性”
在从事了语文出版工作后,王旭明还发现许多教材中的“假”。比如,一本语文辅导书上有道题目是谈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思想性。但王旭明说:“作为诗歌爱好者,我都很难谈出它的思想性。它就是一种情感的涌动,如果硬说的话,也是对爱情的向往,对友情的眷恋,非要拔高到对国家的热爱吗?我是完全没看出来。”还有一篇课文描述汶川大地震时别的孩子都夺门而逃,只有一个孩子没跑,还拿着手电在废墟下看书。“我觉得这是迂腐。我们为孩子灌输了太多错误的观念,认为学习第一、分数第一、考试第一,全是错误的啊,应该是生命第一。”他激动地说。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刚刚结束的今年高考语文作文也成了不少名师诟病的焦点之一。王旭明尖锐地说:“今年某地有道作文题,一个父亲在高速路上打电话,旁边的女儿一再劝阻,可父亲就是不听,最终女儿选择报警。以此为内容,让学生写一封800字的信。显然,题目的导向性是鼓励大义灭亲,逼着学生说假话,这便是典型的‘假语文’啊。”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