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建筑多设露台,各有风景。但只有上海大厦18楼的露台可同时俯瞰黄浦江两岸的中山东一路和陆家嘴。这个看得见整个外滩风景的露台,由此而著名。
22层高的大楼原名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是一座近77米高的摩天楼。建筑总面积达31000平方米,比彼时上海第一高楼国际饭店还要大,远远望去好像外滩的一扇大屏风。
大楼1935年由英资背景的业广地产公司投资建成,集旅馆、公寓功能为一身。当时风行的摩天楼不仅象征权势与成功,也是地价飞涨时代高回报的投资。为完成巨厦,业广地产扩充了建筑部,从英国请来建筑师,还聘请大名鼎鼎的公和洋行作为顾问。
大厦是纯粹的装饰艺术风格,屏风造型既充分利用了基地,也有利房间的朝向和采光,还成为外滩的对景。
20世纪20年代末,发源于法国巴黎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开始影响以古典主义为主调的上海建筑风貌。在1929-1938年间,上海建造了38座10层以上的摩天楼,绝大多数都是装饰艺术风。百老汇大厦的立面中央升起,两侧层层跌落,顶部有连续的几何图案,都是这种风格的经典标志。
摩登大楼建成后出租一空,受到外国记者和洋行雇员的喜爱。其中《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就住在顶层,他曾在“西安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就抢发了独家新闻。
然而好景不长,日军侵华后租界变为“孤岛”,1939年业广地产低价将大楼转让给日本恒产株式会社。二战胜利后蒋介石将大厦作为军官俱乐部“励志社”使用。
1949年5月,百老汇大厦这扇“屏风”成为国民党军队抵御解放军的最后一道屏障。
汤森(Peter Townsend)在1955年出版的《中国凤凰》一书中回忆了一段亲身经历:“从百老汇大厦的顶上,能望见硝烟飘到河面上。在西部管制区,可见到烧焦的家园和商店,包括不少外资的不动产。难民涌进城市……走到百老汇大厦的护墙边,一颗子弹冷不丁从头上呼啸而过。我赶紧躲闪,不得不用手和膝盖爬回去。”
新中国成立后大楼更名为“上海大厦”,如今是一家五星级宾馆。东方明珠建成前,到上海大厦登高俯瞰市容是重要的外宾接待节目。上海市外办资深外事工作者夏永芳曾经常陪外宾登临这个“能在几分钟内让他们为上海倾倒”的著名露台。
她说,“虽然90年代后许多外宾团都安排到东方明珠,可上海大厦仍是我的最爱,因为这座大楼本身就是历史,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从这里可以看见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眺望虹口,欣赏外滩金融街和陆家嘴。虽然经常去,但每次登上这个露台,我仍然激动不已。”
插图:张雪飞 摄
昨天:百老汇大厦
今天:上海大厦
地址:南苏州路20号
建成时间:1935年
建筑风格:装饰艺术风格
建筑师:弗雷泽 (B. Fra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