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布告栏出了告示:居委会换届选举,请居民在某天去办理登记事宜。那时我正要到川西旅游,与规定时间冲突,没法去。七月上旬的晚上,一位面熟陌生的邻居来敲门,郑重其事地送上选票,还要在“花名单”上签字。他叮嘱了投票时间、地点后,匆匆又去按左右隔壁的门铃。我们这幢楼高有26层,大热天里,一级级爬上去挨户挨家地送,真够辛苦的,我有些感动。
投票日是周六,不料正遇“灿鸿”强台风肆虐申城。一早起来,窗外风骤雨急,电台的新闻广播里提醒市民尽量不要外出。怎么办?小菜不买也罢,凑合能过一天,可选举呢,自己还肩负着替隔壁巢老伯的代选重任。暴雨如瀑,狂风如吼,“灿鸿”妖魔般地淫威十足,门是出不了。那一天里,我都在惦记着投票的事,这是真话。
次日路过门房,顺便问问投票的事。安保师傅说:“改期了,小区里有交关人都在问呢。”我心有点热:事不关己的现象少了,居民社会活动意识强了,多好。再隔一天,又见告示:居民选举投票日改在7月15号。那天近午时分我出门投票,手擎选票对门卫师傅打招呼,他们笑着嘲:“侬已经晚了。八点半的辰光,居民们就开始一群群地去了,走了好几批人呢。”于是我不再多话,直朝投票点奔。验票、划圈、投票入箱,选举的程序一切中规中矩。虽是中午,还不时有选民进出。这天是工作日,年纪五六十岁的选民为多,也有年轻人。每人手里捏着好几张票,有代表行走不便的老人的,有替上班族代投的,神色都很认真。一旁照看的顾书记告诉我,本居委有选民4871位,为方便大家就近投票,居委会分设了三个投票点。刚刚据三处的信息反馈,不过半天,投票率已超过80%。“本来担心因台风而改期的选举,实际上没有受到影响”,说这话时,他的口气很是欣慰。为了换届选举的顺利进行,前届干部们做了不少工作。
百姓事百姓管。居委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得人人关心、参与才对。听那天为各户送选票的居民代表讲,有的人不肯开家门,而屋内明明有说话声;有的回应倒也“爽”:睏觉了。代表立在门外,继续客气地问:那我明早再送来?女主人隔门高声抛出一句:“算了吧,啥个大事体,不要了!”唉约喂,连待客礼节都不懂,还奢谈什么居民自治?
珍惜民主权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居委会不是政府部门的属下机构,它只是个居民的自治组织,却关系到每一个你、我、他。解放初,做居委会工作不拿钱。我家那时住在溧阳路,母亲是妇女代表,记得我还曾当过小尾巴,跟着妈妈去各家检查卫生。后来,居委会干部有了津贴,也仅是里弄生产组的报酬标准——七、八角钱一天,做一天算一天。当年市区人口密集,几条小弄堂就设个居委会,管事的都是家庭妇女。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年代里,那些张大姐、李大姐们真是舍小家,为大家,忙得没有八小时工作制。上到传达中央精神,下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爱国卫生,居委会样样管。再到后来,物资常年匮乏,居委会的头等大事就是每季度为居民发放各类票证。各家凭购粮证去居委会领粮票、油票、肉票、布票、肥皂票,大叠票据数得人头晕。吃饭穿衣,少哪张票都不行,谁家敢错过?“文革”中的居委会权限更大:政审调查、监督黑九类、动员上山下乡、困难户分房、开结婚介绍信……扯远了。如今,居民自治权得到重视,居民要珍惜权利、利用权利。居委会主任不是被民间戏誉为“小巷总理”吗,每条小巷管好了,城市管理还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