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台湾光复70周年。五月,我赴上海采访黄莘时,88岁高龄的黄莘女士已病重住院。有关黄莘的情况,是她老伴、同样是抗战老兵的高老先生为我述说的。
黄莘一家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云林人。日本割据台湾后,施行“皇民化”加奴化野蛮统治,黄莘父亲不满日本殖民统治,带着5个子女来到祖国大陆。“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更加疯狂。作为医生的黄莘父亲,毅然参加了由李友邦将军领导的抗日队伍——台湾义勇队。黄莘和姐姐、弟弟三人,也随父亲一起来到浙江金华,加入了台湾义勇队的少年团。在少年团里,除了学习,就是开展抗日宣传。小团员们经常奔赴抗日前线巡回演出,慰问受伤将士,组织募捐活动等,鼓舞抗日将士的士气。
1945年,日本投降,黄莘一家随义勇队返回台湾。没想到,义勇队一回台湾即遭台湾当局解散。黄莘被李友邦安排在家乡一所小学任教。1947年,黄莘再次离开台湾,来到祖国大陆工作。毅然参加解放军苏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新中国成立后,黄莘转业到上海,一直在上海电视台工作到离休。
从1947年到1982年,一转眼35年过去了。黄莘想家,身在台湾的母亲更想黄莘。1987年,经过香港亲戚的联络,终于促使黄莘到香港与母亲和几个弟妹见面。母女见面,相拥痛哭。母亲告诉黄莘,全家十几口人,只有黄莘一人在大陆,父亲最为想念她,临终前还呼喊着女儿的名字。
1990年,两岸关系有所缓和。黄莘获准赴台省亲。这期间,卧病多时的母亲去世,省亲成了诀别。
我还是希望见见黄莘女士。高先生沉默许久,同意了。那天,天下着小雨,空气朦朦的。我搀着91岁高龄的高老先生,前往离他家不算太远的医院。走进病房,我心一下子抽紧了,黄莘已失去光亮的眼睛木然地半睁着。尽管高老先生一次次伏下身来,告诉她我来的事由,黄莘女士脸上几乎没有什么反应。我心里明白,她已然无法接受采访了。这时,一旁照料妈妈的儿子提议,拿出外婆送给妈妈的礼物——那件毛衣,看能否出现奇迹。原来,1990年黄莘母亲去世前,送给女儿一件她亲手编织的毛衣。黄莘非常珍惜这件毛衣,平常舍不得穿,想念母亲时,就拿出来看看。
毛衣是枣红色的,开衫款。领口、袖口和下摆已褪色起球,但几颗毛衣纽扣仍红得像台湾红珊瑚一样鲜亮美丽。
奇迹出现了。毛衣到了黄莘手里,她眼中刹那间释放出柔亮的光彩。她充满温情地望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轻轻抚摸着毛衣,嘴里不停喃喃地重复:“这是妈妈留给我的……”
我眼中噙着泪水,揿下了相机的快门,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我相信,这毛衣和照片,将是未来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历史进程中最为重要的见证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