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档附近路面最难扫
清晨4时20分,来自河南的刘秀英又骑上电动车,离开华漕的租住地,前往姚虹路上的清道班准时报到。半小时后,她换上了浅蓝色的长袖长裤工作服,推着装有扫帚和钳子的垃圾车,开始第一轮清扫。
虽然清晨是一天里气温最低的时刻,但开始清扫没多久,刘秀英的衣服就湿透了。足足花了2个多小时,第一遍清扫才完成。接着还要不停巡扫,“最近天太热,落叶也很多,刚扫掉又掉下来。”刘秀英告诉记者,现在车窗抛物和乱扔口香糖等不文明现象少了,她觉得清扫最吃力的路段要属古羊路周边,这里聚集了餐饮店、大排档,一到晚上热闹非凡,清晨留下的则是一地狼藉。
夏天最多的垃圾是瓜皮、擦汗的餐巾纸、冷饮的包装、饮料瓶……看到路人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是她最高兴的时候。“经过一夜,早晨街上的垃圾最多,清扫也最辛苦。我要赶在其他人上班前,把道路清扫干净,让大家看着清爽,一天上班心情也舒畅。”晶莹的汗滴淌在脸上,身上的工作服已泛出斑斑驳驳的白色盐花,刘秀英却还是笑吟吟的。
垃圾山温度高出十几度
烈日当空的老港基地内,现场指挥、设备抢修、道路清扫、掀膜盖膜、集箱修理等露天作业人员依然坚守岗位,桥吊驾驶、车辆驾驶以及填埋作业人员依旧保持常态化的加班加点模式。
在综合填埋场,垃圾山上的温度比预报温度要高出十几摄氏度,推机工、挖机工头顶烈日,在不增加作业人员的前提下,日均作业量从2000吨增加到目前的5000吨,原来3-4天移动的卸料平台,现在要每天移动。人员紧缺,没有专门移动卸料平台人员,正常作业又不能影响,只能每天下班后,移动卸料平台,铺设钢板路基箱,为第二天车辆能按时安全地倾卸垃圾打好基础。
7月28日上午,1629奥龙散装车在行驶中突发后箱盖横梁断裂,造成箱盖不能阻止垃圾飞落,无法继续正常工作。故障车辆进入维修车间后,综合一班班长唐可安爬上车,检查后发现横梁已经腐锈、弯曲,需要马上整修更换新箱盖。车间人员立即行动起来,由唐可安和朱龙新对坏掉的横梁、铰链做切割整修处理,而这个过程就在38℃的烈日炙烤下进行,电焊的温度无疑是“烤火加温”,他们全身都湿透了。为能尽早完成任务,他们延迟午餐时间。
滩涂上保洁员手捡垃圾
环境实业下属水域公司保洁分公司外马路项目部“沪环货39号”班组主要担负着每天陆家嘴水域滨江大道滩涂保洁的任务,同时还承担公务码头、金陵路码头、纪念塔等各个易聚集点的垃圾打捞工作。作业完全暴露在烈日下,相当辛苦。
作为景观区域的滨江大道,这里每天的人流量大。由于此地域的特殊性,每天落潮时就会露出一大片总长度超过1.5公里的泥泞不堪的滩涂,一脚下去就淹到膝盖处,可以说是举步艰难。但“沪环货39号”班组年轻的船舶驾驶员龙燕杰每天趁落水时带领全体班组成员头顶烈日、人工徒手,一片一片的把垃圾捡进蛇皮袋。每每保洁结束,他的工作服没有一块地方是干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市民看不到垃圾。”龙燕杰说道。 本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