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1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谢飞:读懂父亲,晚了四十年(下)
罗屿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谢觉哉与王定国
  ◆ 罗屿

   “世界上没有不费力气可以做好的便宜事”

  对于北京家中这些学龄子女,谢觉哉在信中多是谈学习与品德教育。他抓紧一切可以写信的机会,如去外地开会考察时便和子女通信,事无巨细地关心教导成长中的儿女。比如,他会在信中和孩子们谈“吃苦”——“苦与不苦是比较出来的。同样的物质条件,某一地区或一时代的人以为苦,而另外一时代或地区的人却以为甜。”当孩子们来信说“妈妈够累了”,他会回信“能认识这一点是进步,但应更进一步,怎样使你妈妈不这样累”。当他看到谢飞在学校要求下种了蓖麻子却疏于照顾时,他会写“做事,不只是人家要我做才做,而是人家没要我做也争着去做。这样,才做得有趣味,也就会有收获”。当他听谢飘说自己演讲“两三句腹内就空了”后,写信告诉儿子“世界上没有不费力气可以做好的便宜事。你们的病就在这里。写字不肯费力气,作文、写信、记笔记不肯费力气”。此后,他在信中告诫幼时“绝顶顽皮绝顶娇”的谢飘,“就是你的见地比别人高明一点,但总还有不足之处,应该向人请教——对高于自己的人请教,也要对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说服人要‘和风细雨’,要表示谦虚。”当看到谢飘来信字写得过小,谢觉哉剪下认不出的字,寄给儿子,要求改正。因为在他看来,“会说会写,是做任何事情的工具”。

  在谢飞看来,父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家。对待他们,从不会生硬说教,而会从小事着眼,生发开来。

  1963年,临近谢觉哉80大寿,彼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院长的他从扬州考察回京,看到子女们集体贺寿的册子非常开心,同时也表示“尤其值得赞许的是大的小的都以同样的纸写文章……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有组织,要能够服从组织或为组织中的倡导者,要戒骄戒躁,克服不能团结人的毛病。” 

  除了写信,谢觉哉还会利用周末为北京的子女集体上课:让王定国讲述童养媳经历,忆苦思甜;请小楷书法家樊淑真来家教孩子写毛笔字。

  另外,当谢觉哉发现孩子们学完书法后没有收拾妥当,便又写信贴到墙上,表示毛笔要用清水洗,洗完插到笔帽里,不洗,毛笔就坏了。如此细节,他都会捕捉不放过。

  “替人民当管家婆,颇不容易,但当好了,又很有趣味”

  除了与家人的通信,《谢觉哉家书》还收入他与家乡干部及友人的不少信件。

  1954年,谢觉哉主动给比自己年小三四十岁的宁乡县县长写信,表示希望了解故乡建设的情况,并叮嘱“莫误会我是向你要报告”,“我说的是自由通信”。在信中,谢觉哉甚至要家乡干部告诉乡亲:“谢觉哉愿意和人通信。”“不管是工作人员或非工作人员,他们有所见,有意见,有疑问,都可随时提出商量。我虽眼花事忙,只要字写得大一些(四号字大)不潦草,我一定亲自阅看,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写复信”。

  确如信中所说,自此谢觉哉开始与故乡几位县领导持续几年通信,直到1963年他因病无法提笔为止。信中,他和家乡干部讨论养猪、稻田养鱼、林木保护、豆腐店、中小学的劳动教育……

  1957年、1960年、1961年谢觉哉三次回到湖南,却只有两次去到家乡南馥冲老家。后来他许多信里都提到这个经历:去年正月我到宁乡看了许多好东西,值得称赞的,但也有的看不顺眼。为什么我只在南馥冲站了两个钟头就跑了,因为逼得我不能不跑。连夜由谭家湾修一条到我屋门走汽车的路,这是为什么?堆子山的木桥没有了,不修(听见细屋背嘴的桥也没有了),却赶修一条过汽车的桥——涨水就要被冲去。屋子里站几个穿白衣的招待员,不知道在哪里学来的……到流沙河(注:宁乡地名)主要是看鱼,有人吹得厉害,后来我对张县长说:“乘舟归去看蔬鱼”,不是看这样的鱼,这是摆样子的,应对参观者的……

  此后,针对家乡亲人及干部的浮夸接待以及森林遭砍伐等问题,谢觉哉多次写信,表示“修车路,不是对我的尊敬,而是对我的不尊敬,使人民看了,要说我谢胡子是个官,是个架子很大的官,这是浮夸风的反映。”“我两次回乡,都不很称意。我还想回乡一次,不过有三个条件:第一,不要派一些人包围我,要让我行动自由;第二,要农村容易买到猪肉;第三,要看到到处都是幼林。”

  除了批评,对待家乡的青年干部,谢觉哉更多是希望他们“吃一堑长一智”,“人,总是由犯错误进到不犯或少犯错误的”。“为什么深入群众而又脱离群众,深入实际而又脱离实际,毛病在哪里?你自己必须也可以找出答案。”在谢觉哉看来,要注意两个字,一是听,二是想。“虚心听取各方的群众的意见,然后想他们是否说了真心话,为什么说这样话。”在信中,谢觉哉不忘叮嘱干部“要知道这几年听假话说假话惯了,一时间不会全断绝……上面爱听假话,下面就讲假话,这是一个规律。你们曾经爱听假话,现在是不是群众敢向你们讲真话?除非你们已向群众做过多次检讨,群众认为你们是自己人了,他才敢把真话向你们说。” “替人民当管家婆,颇不容易,但当好了,又很有趣味”。

  近日,中宣部、中组部将《谢觉哉家书》列入推荐党员干部学习书目。在谢飞看来,父亲的这些书信,显示的是老一辈做人做事的清廉正派的风范,值得体味。

  家书之后,谢飞表示仍会继续整理父亲的日记。谢觉哉从14岁记日记,坚持七十多年,即使1963年中风后仍坚持用左手书写,留下大量珍贵史料。如在1921年6月29日的日记中,谢觉哉写道:“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儿子谢飘曾问父亲5个圈的含义,父亲说是“共产主义者”,讲的是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动身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如今,谢觉哉日记成为记录当年历史的唯一物证。

  《谢觉哉家书》出版后,在当当、亚马逊等网站销量很好,在读者中亦颇受好评,谢飞在各地参与多场分享会。在他看来,整理父亲的书信日记是一种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搞清楚自己的祖辈、父辈是怎么回事,因为人类的历史、中国文化的历史就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 

  虽然从小就被称作“高干子弟”,但谢飞兄弟姐妹,无人求官、无人经商。如今重读父亲当年写给他们的“思想上‘看过去,看别人’、‘对人宽,对己刻’;生活中‘要自己动手’、‘爱惜东西’”的文字,谢飞感慨儿女的淡泊与父亲的教诲密切相关。

  在《谢觉哉家书》封底,谢飞特别选印谢觉哉当年写给家乡亲人的一封信,信中赋诗: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倌(家乡一老农)。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

  (本文参考《谢觉哉家书》生活·读书·三联书店)

  摘自《小康》2015年12月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新民健康
   第A20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移民热点/新民教育
   第B07版:汽车周刊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谢飞:读懂父亲,晚了四十年(下)
中国“失独”家庭调查
迪士尼浦东梦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4谢飞:读懂父亲,晚了四十年(下) 2016-01-06 2 2016年0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