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汇聚
共同为“非遗”发声
2015“BMW中国文化之旅”探访车队从西安出发后,依次前往咸阳、旬邑、乾县、杨凌、凤翔、户县、汉中、洋县等地,探寻当地最具特色的手工技艺与民间艺术。不拜访中药大师席庸先生,不能体会“饮片入药,生熟异治”的精髓;不走入库淑兰大娘的传奇世界,不曾发现旬邑彩贴剪纸的独特魅力。中国的民间文化往往厚积薄发且深藏不露,如不是亲身探访,很难体会到惊鸿一瞥背后那巨大的震撼。
较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在今年的"BMW中国文化之旅"探访车队当中不乏文化名人、艺术家、设计师、创业家、企业家等社会精英人士的身影,他们对"非遗"的发声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这些民间文化瑰宝的社会影响力。来自台湾的知名文化学者、《汉声》杂志发行人黄永松先生就曾提到“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不分国籍不分民族”。因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局限在狭窄的文化圈子中,多领域甚至跨领域的精英都应以他们的独特视角和智慧,审视“非遗”的精髓,为其发声。
拉近距离
让“非遗”走入现代
2015“BMW中国文化之旅”为期10天的探访涵盖了多个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论是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后稷传说”,还是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西安鼓乐、旬邑彩贴剪纸、凤翔泥塑、洋县悬台社火等传统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蕴含了无数智慧精髓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散落在陕西各地,在令车队成员们惊艳的同时,也不禁感慨当地的“非遗”所面临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只是单纯的一种历史遗留,保护的初衷也不仅仅是将其传承下来进行欣赏抑或怀念,从“非遗”中汲取先贤传承下来的民族智慧并将之应用于实际生活才是关注“非遗”的最终意义。因此BMW今年尝试“拉近”原则,把看似与当下脱节的“非遗”项目,通过创新的手段从偏远地区拉进到都市人的现代生活中。除了继续唤醒大众对“非遗”的关注意识,BMW在今年的活动中更是努力尝试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努力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持续创新
助推“非遗”可持续
九九重阳,2015“BMW中国文化之旅”北线车队成员集体拜谒黄帝陵,以恭敬之心参加了今年重阳节的黄帝陵民间祭典,以此作为此次文化征途的收官项目。守着对文化传承的虔诚,“BMW中国文化之旅”自2007年正式启动以来,持续对陷入传承和发展困境的项目给予捐助。9年间,BMW已在对90项中国“非遗”项目给予了总计930万元的资金支持,累计行进将近两万公里,足迹遍布21个省及直辖市,探访了6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24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BMW也在以切实的行动探索更有效的“非遗”保护及传承模式。2015年,BMW邀请了近十名创业家、企业家、艺术家、设计师、文化名人加入车队,共同为“非遗”发声,有效提升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这些企业家们还希望在来年的活动中开辟出专门针对社会精英人士的文化探访线路。车队中的几位爱心车主也为了保护“非遗”献言献策,不仅对“非遗”项目进行捐赠,还表示将汇聚更多的BMW爱心车主俱乐部的力量,共同筹备致力于传统文化保护的公益项目。此外,BMW还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互动活动,仅10天时间就吸引了25000多人参与,拉近了"非遗"与都市人的距离,让公众对"非遗"产生直观的体验与兴趣。
这也正如华晨宝马汽车公司副总裁杨美虹女士所说:“与九年前相比,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需要以全新思维去寻找‘非遗’保护的新方向。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文化之旅中加入了很多创新的尝试。这些新举措不仅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更为我们在将来尝试可持续的‘非遗’保护模式给予了信心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