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厉风行。这是新修订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警方严格执法带给人的深切感受。
今年元旦零时仅仅过了1分31秒,就有人因违规燃放烟花被罚款。之后,处罚更是声声不绝于耳:结婚迎亲、店铺开张、乔迁之喜……违规储存、燃放被罚款、被拘留者众。这可能是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地方性法规执行最神速也最给力的一次。
严管严罚是一种态度,也是必要的手段。如果不在一开始就形成强大声势,“禁放令”很可能再次沦为一纸空文。毕竟,对于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的存废,民众观点一度存在激烈的交锋。禁放、限放政策的出台也几经波折。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禁放令”开始在一些城市出现,不少老百姓以不理解、不支持、照放不误等态度应对,甚至因为偷放反而增加了事故。上海在此期间也曾有过一次禁放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除了社会共识尚未形成,执法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无奈之下,当时全国大批城市的“禁放令”被取消或改为“限放”,法规终向习俗让步。到了2005年,在全国106个出台过相关措施的城市中,仅广州、深圳还一直保持着禁放的规定。
时光如水,水到渠成。十年后的今天,上海“禁放令”升级,得到了绝大多数市民的支持。“看看现在这环境,烟花爆竹确实有禁放的必要。”许多市民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虽然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习俗,但现在城市空间密集,无论是从环保还是安全角度,都应该移风易俗。“春节时楼下车辆报警器响一晚上,车身、玻璃经常被炸坏,还有人直接从窗户把爆竹挂出来放,不但不环保,也埋下了火灾和其他安全隐患。”有的市民甚至专门查过燃放烟花爆竹的来历,“过去燃放烟花爆竹其实是为了安全。如今生活变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也是为了安全。”
有一组数字很说明问题: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统计,2015年春节时,我国实行烟花爆竹禁放的城市已有138个,其中省会城市5个,地级市30个,县级市103个;出台限放政策的城市536个,其中直辖市4个、省会城市19个、地级市111个、县级市402个。禁放、限放城市的不断增多,本身就说明了新旧观念的此消彼长。
当然,上海升级版“禁放令”实施后,人们在点赞的同时,也有担忧的声音存在:违规燃放的执法主要靠派出所,现在零星的燃放,罚起来容易,到了大年夜、迎财神,千家万户集中燃放,派出所的那点警力够吗?会不会疲于奔命、顾此失彼?还有人觉得对于违规者罚得太轻,一般情况下100元,情节严重也不过500元。那些动辄花上成千上万元购买烟花爆竹“迎财神”的土豪,这点钱又怎会看在眼里?如果对方拍出500元“红包”,来一句“今天我就情节严重了”,对于执法者来说,也是一种尴尬。
由此看来,升级版“禁放令”真正要执行得力,不仅要靠罚,更要靠管。怎么管?管好源头,管好销售,管好入沪渠道,管好进入外环的通道……买不到才放不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全警动员、严防死守更加有效。在这方面,不仅要依赖于执法力量,更有赖于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要动员更多的市民和志愿者积极参与,通过各种形式鼓励他们发现、举报违法线索。
管好源头,合法销售的环节也非常重要。据了解,上海的烟花爆竹销售一直实施统一采购和批发的制度,上海金麒麟鞭炮烟花有限公司是全市唯一具有采购和批发资质的企业。今年升级版“禁放令”实施后,这家企业无疑受到巨大的冲击,为了避免亏损,难免萌生去意。假如金麒麟退出上海,会不会反被不法商贩钻空子,让劣质烟花爆竹流入上海找到市场?一旦如此,我们的执法检查重点绝不只是外环以内,而是整个上海。
管住源头,还要大力倡导推广环保的庆祝方式,用新风取代旧俗。这次“禁放令”升级后的执法中,对于结婚燃放烟花被罚,有人觉得有些不近情理。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生一次的大事。上海警方对此也采取了人性化执法,发现后先劝阻,劝阻不听再处罚。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就曾建议,在不打破“禁燃令”前提下,可以多生产一些电子爆竹。这些电子爆竹购买之后,平时存放在物业或居委会里,一旦小区里有居民结婚或其他喜事需要使用,可以免费租借,循环使用,既烘托了喜庆氛围,又环保节能。
一旦新风战胜旧俗,对于那些面临危机的烟花爆竹生产、销售企业来说,这其实也是一个华丽转身的机会。 (作者为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