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件,听上去带着玫瑰色的罗曼蒂克色调。
试想,1631年,西班牙大帆船“圣何塞号”撞上了巴拿马太平洋岸的礁石。200名乘客与700吨货物散落巴拿马湾。这其中包括40多万枚银币和至少1417根银条。
此桩真人真事,若经过文人的润色打磨,便成了活生生的传奇。哪怕搬上大银幕拍上几个续集也是没有二话。
400年后的今天,没有传奇,却有一个毫不含糊的真实难题摆在眼前。寻宝——谁有权拥有这些深陷海底的历史文物。
领导圣何塞号探索活动的佛罗里达船长波特在接受IMDI公司提供的部分资金后,耗费10年打捞了部分财物。但他们被联合国、美国国土安全部、巴拿马政府等有着利益纠葛的部门称为贼、掠夺者。
与大多数的剧情设置没有区别,财富多引发争夺,之后,便再难现怡红快绿的浪漫情怀。这是市井系与学院派的对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保护世界各地的文化财富。而早在10多年前被巴拿马经济与财政部授予周边水域打捞权的IMDI公司,则成为民间一“霸”。IMDI公司的投资者包括一位巴拿马前州长、一位澳大利亚探险企业家,以及NBA费城76人队前老板克罗斯。
不想发财,不是好男儿。如此观念支撑之下,IMDI打了10年官司,获得了许可进行圣何塞号的水下挖掘。除了最高可达1000美元一枚的银币,他们还发现了黄金和钻石。但法院的判决,并未让人打消顾虑。民间寻宝组织如何能不毁文物?历史之宝,又当被认定归谁所有?波特船长日前回到佛罗里达时,他随身携带的100枚钱币,被美国边境巡逻队的缉私犬逮个正着,当场没收。
没错,很多事件的交锋,很多情境的胶着,都处于晦暗的灰色地带。进一步触及天条,退一步难平欲望。有多少人能够无愧心法,按兵不动,只选择遥想传说,克制贪念?关于“加勒比海盗”的故事,还是看看强尼·戴普的演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