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民晚报有缘,与《夜光杯》有缘。我熟悉的两位前辈郁风、吴祖光,早在重庆时期就是《新民报》的副刊编辑,从他们那里,知道七十年前他们编辑副刊的风风雨雨。
一九八二年二月,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日报社,挑选工作时,我主动申请到北京晚报,编辑《五色土》副刊。记得离开上海之前,陪贾植芳先生夫妇去看一位朋友,路过同济大学一个报摊,买到一份复刊不久的新民晚报,《夜光杯》活泼、轻松的风格,令人难忘。正是这一印象,让我决定去编副刊,如今想来,真的是一次不错的选择。后来,我调至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三十多年,几乎都在编副刊。这些年里,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除了郁风、吴祖光,不少人都曾当过副刊编辑,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臧克家、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在眼前铺展。
承蒙《夜光杯》不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有幸在这块园地上先后开设“静听回声”、“携书而行”两个专栏,时间长达二十年。最难忘,《可惜从此失荆州》一文,率先在《夜光杯》发表,最终促成家乡的“荆沙市”很快恢复“荆州”地名。二十年,与《夜光杯》同行,不离不弃。
传统纸媒面临挑战,已是不争事实。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新闻早已滞后,惟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它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会让读者足以静下心来,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带给读者的最佳阅读体验。
想必《夜光杯》的编辑与我一样,副刊情结,不离不弃。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我的设想,至少用十年左右时间,以二百册左右的规模出版,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报纸副刊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令人高兴的是,“副刊文丛”得到大象出版社的鼎力支持,第一批十四种可望今年年底推出。我希望有更多副刊同仁的积极参与,把“副刊文丛”延续下去。
《夜光杯》七十年,编辑、作者、读者,依旧相伴同行,走进又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