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纪念鲁迅先生一百三十周年诞辰,不由地百感交集。
鲁迅笔下的人物,那些从普遍性中提炼再加以虚构的性格,至今还留存在我们的骨肉里,他们的名字成为一种人性的定义,就像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唐·吉珂德”,或者法国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那就是“阿Q”,我们称作“阿Q精神”。如今物质相当富裕,这个世界再不像先生看见过的那么荒凉,可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似乎还是在茫然中。
事情确是在一点一点变好,但是还没有好到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寻找和集合起最积极上进的力量,使人们生活在最好的文明里。是我们努力不够,或者是先生的目标太高了?我们一直在企图接近先生,然而,我们写的还是没有先生好。是因为才分,还是思想的力度不够,更可能是性格的缘故,我们大多是轻薄的,缺乏严肃性,容易妥协和变通,于是就觉得先生过于苛刻,总是感觉到被一双失望的眼睛注视着。一百三十年过去,先生就像他自己写下的那个“过客”,走过鲜花,走过坟地,走向那无人知道无人走过的地方,我们呢,我们也加紧脚步,不要懈怠,朝着先生的期望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