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上海博物馆看青铜器,遇到有外国友人正对着一只莲瓣盖龙纹壶发出一连串惊呼,“Gorgeous……Magnificent……”青铜器之美,的确震慑人心。
但是中国古代这些器具的名称和用途,也让人迷糊。来来来,不要查字典,我们测试一下。鬲、匜、甗、敦、簋、斝、觯、觥、盨……都怎么念?这里边,哪些是煮饭的,哪些是盛酒的,哪些是洗手的?好多参观者,大概都是因为这些古怪的字,知难而退了吧。小时候读书,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说啥文物,跑上来总归先讲哪年出土,大概什么年份铸造,高多少重多少……一连串数字就像下马威,让数学不好的人情何以堪。
上博纪念品商店门口,如今最显眼的一张海报,是介绍他们最近推出的一本讲解青铜器的童书。给小朋友讲青铜器,很难吗?看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不难。关键是,重点不讲公元前多少多少年,而是告诉你那个有犄角长四条腿又戴毛帽子的是什么,为什么鬲的腿像个胖袋子,以及,那个牺尊“三个盖子都丢了”……
用上博馆长杨志刚的话来说,这本书就是以“让小朋友也能愉快读懂”为目标。就我所知来看,这个目标,实现得不错。因为好多小朋友,看到上博陈列柜里的牺尊,都会不由自主地欢乐唱出声:“三个盖子都丢了!”
在今年7月鲜艳活泼、真人互动的“西游·丝路”儿童展之后,上博8月推出了这本文物游戏书,还有一个好消息是,上博现在有了专门提供给小朋友的讲解器。看到展柜旁边贴着卡通贴纸的,就表示这件文物配备有小朋友版的讲解词,据说,长度只有普通版的三分之一,让小朋友们能愿意听下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接触的方式不恰当,也会让人敬而远之。了解知识之前,先提升兴趣,让孩子们愿意去看去听去了解,这才是启蒙之道。本报和中华艺术宫合作,举办“我心中的创世英雄——少儿艺术创作作品征集活动”,启动至今收到了许多投稿。我看了一些来稿,很有想象力,最关键是看得出,小朋友在创作之前,了解过相关的中华神话故事。也许,他们可能还不完全懂得其中的深邃和价值,但有了窥一斑的兴趣,才可能有一天,愿意见全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