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名家钱惠丽、王志萍此次选择的《追鱼·书馆》和《梁祝·楼台会》都是传统名剧。现在越剧舞台上常见的是“范傅派”《梁祝》,“徐王派”版本尽管演出很少,却别具特色,难得一见。《楼台会》是钱惠丽和王志萍刚到上海越剧院时的搭档之作,上一次演出是1987年,距今约有30年。与越剧《梁祝》如出一辙的是昆曲《牡丹亭》,来自江苏的国宝级昆曲名家石小梅将联袂苏州昆曲剧院院长王芳带来“独家版”《牡丹亭·幽媾》。《幽媾》是《牡丹亭》里为数不多的生旦对子戏,情节欢乐,唱腔优美,舞台调度漂亮考究。石小梅笑称这一古代版“人鬼情未了”,将让人难忘。
此次创纪录的240分钟“群英‘荟’”将在10月22日下午演出,当天恰好是梅兰芳大师的诞辰日。梅派首席再传弟子魏海敏,选择了梅派最具代表性、也最为考验演员功力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纪念恩师。值得一提的是,魏海敏此次演绎的是最具“老味儿”的《贵妃醉酒》,遵循梅兰芳、梅葆玖“高拉低唱”的传统,而非如今更难体现技艺的“高拉高唱”。魏海敏坚持“守旧”是觉得:“‘高拉低唱’的《贵妃醉酒》更有宫廷气,吻合这出戏的气质。”
来自闽南地区的梨园戏是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保留着与京昆系统全然不同的表演形式。其代表艺术家曾静萍让800多年历史的“活化石”重焕生机。这次她选择的《吕蒙正·煮糜·过桥入窑》和独角戏《玉真行》,都是当代梨园戏演员从老艺人那里学习、抢救出来的濒危剧目,曾静萍表示:“这几折戏都是梨园戏旦角的必修课,我们在传承和传播的同时,更需要接受修炼润色和不同时期的舞台检验。”
鲜见于上海舞台的川剧同样是中国戏曲最具特色的代表剧种,川剧小生的表演尤具特色,程序繁多,“瓜、嗲、媚、秀”,各展风姿。王世泽是本次演出中最年长的艺术家,十多年前曾来沪上演《红梅阁·放裴》,“这次我选了全本《红梅阁》中的另一折《摘红梅》,通过飘逸灵动的身段,展现川剧文小生的潇洒风趣,相较《放裴》的火爆炽热,希望带给上海观众不同感受”。
3场演出中,还有“评剧一姐”曾昭娟带来“评剧最传统的代言人赵锦棠”,“当今戏曲第一须生”李树建将献演代表作《程婴救孤》和《清风亭》选场,上海观众非常熟悉的天津京剧名家邓沐玮、王平,将联手以《上天台》为整个演出活动压轴。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