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动态/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老中医》用20年跨度展现历史风云
~~~《老中医》用20年跨度展现历史风云
~~~《老中医》用20年跨度展现历史风云
     
2017年02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满堂:我为上海写新剧
《老中医》用20年跨度展现历史风云
俞亮鑫
■ 高满堂
  昨天下午,影视界“金牌编剧”高满堂带着他的电视新剧本《老中医》亮相尚世影业在沪举行的“好剧一起尚”活动。两年前,他曾亲口答应给上海写部戏。这次他终于实现了诺言,并请到陈宝国、冯远征两位老戏骨来主演,前者演老中医、后者演西医。他说,两人在剧中飙戏产生了“化学反应”。

  高满堂说,《老中医》以1925年至1945年的上海滩为背景,以孟河医家最具代表性的费、马、巢、丁四大家为原型,用20年的跨度来展现历史风云。他说,他喜欢有历史感的重大题材,《闯关东》讲的是世界移民史上的一次大迁徙;《温州一家人》讲的是中国人怎么走出国门做生意;《最后一张签证》讲的是中国外交官怎样救助犹太难民。这次的《老中医》也一样,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中医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国际上热了起来。

  高满堂曾对上海电视剧提出过批评,他认为选材上有“大上海小文化”的局限,钻到一个里弄、家庭里就无休无止,显得很琐碎。他说,自己一直期待上海能出荡气回肠,极具震撼力的作品,能更广阔些、大气些、厚重些,体现出大上海的一个“大”字。

  说到最近《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升温时,高满堂感慨地说,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电视剧似乎还没有看到这一转折,现实主义创作变得越来越寂寞了,文化坚守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没有思想,没有情怀,没有境界成了当下最大的问题。许多作品有意思没意义。

  对于如何走出这一困境,高满堂说,他不赞同按照狗血套路、迎合审丑去写,把现实生活和真实历史娱乐化、戏说化。但艺术创作也不能抱残守缺、陈旧老套,优秀文化应该有现代的表达,缺乏文化创新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他以往的作品,包括新作《老中医》都在积极寻求创新,尽管这一过程很艰难,很孤单,但还是应该坚持下去,创作出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作品。他指出,当前影视界的IP热足以证明原创在萎缩,是原创供应不上才导致了IP热。     

  本报记者 俞亮鑫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读者之声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展馆/新民印象
   第A09版:展馆/新民印象
   第A10版:家装专版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高满堂:我为上海写新剧
敢虚报票房就罚得你“哇哇叫”
“瑜老板”又搞新花头
新民晚报动态/文体汇A12高满堂:我为上海写新剧 2017-02-26 2 2017年02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