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满堂说,《老中医》以1925年至1945年的上海滩为背景,以孟河医家最具代表性的费、马、巢、丁四大家为原型,用20年的跨度来展现历史风云。他说,他喜欢有历史感的重大题材,《闯关东》讲的是世界移民史上的一次大迁徙;《温州一家人》讲的是中国人怎么走出国门做生意;《最后一张签证》讲的是中国外交官怎样救助犹太难民。这次的《老中医》也一样,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中医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国际上热了起来。
高满堂曾对上海电视剧提出过批评,他认为选材上有“大上海小文化”的局限,钻到一个里弄、家庭里就无休无止,显得很琐碎。他说,自己一直期待上海能出荡气回肠,极具震撼力的作品,能更广阔些、大气些、厚重些,体现出大上海的一个“大”字。
说到最近《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升温时,高满堂感慨地说,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电视剧似乎还没有看到这一转折,现实主义创作变得越来越寂寞了,文化坚守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没有思想,没有情怀,没有境界成了当下最大的问题。许多作品有意思没意义。
对于如何走出这一困境,高满堂说,他不赞同按照狗血套路、迎合审丑去写,把现实生活和真实历史娱乐化、戏说化。但艺术创作也不能抱残守缺、陈旧老套,优秀文化应该有现代的表达,缺乏文化创新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他以往的作品,包括新作《老中医》都在积极寻求创新,尽管这一过程很艰难,很孤单,但还是应该坚持下去,创作出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作品。他指出,当前影视界的IP热足以证明原创在萎缩,是原创供应不上才导致了IP热。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