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假得闲读书,正好看到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建寅的史料,感慨不已。
1845年3月,徐建寅出生于江苏无锡,父亲是近代卓越的化学家徐寿。
及长,徐建寅随父进安徽安庆内军械所,参与试制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黄鹄号”。试航那天,曾国藩乘上该轮,在长江上破浪前进,并高度赞扬了徐氏父子对国家的卓越贡献。1865年,徐建寅又随父来到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参加建造“惠吉”、“操江”等五艘船;独立发明了威力强大的枪炮、镪水棉花、药汞炸药;还协助英国科学家傅兰雅、美国科学家金楷理等人翻译了大量外国军事工程书籍。他多方面的才华,得到了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的赏识。1879年,李鸿章派徐建寅以驻德使馆二等参赞的身份,出国考察。
徐建寅风尘仆仆赶到德国,先参观了柏林蜡像馆内的机器人。他惊愕地盯住与真人无异的机器人握笔写字、弹琴等动作,要求管理员打开机器人胸腔,想看看里面的装备。谁知那德国人投来鄙夷的目光。
徐建寅又访问了法国巴黎。他匆匆赶往巴黎郊区,参观自来水厂、气象局,仔细研究自来水装置和气象仪器。但是,每当他看到关键部位时,总被法国人阻挡。徐建寅到最后一站英国后马不停蹄,穿梭于煤矿、玻璃厂、兵工厂,最终在伦敦详细考察了运河船闸,绘制了许多图纸。一天,他趴在地上,观察船过闸时的压力,竟被一群外国人嘲笑。
徐建寅一回到住处,立即赶制了一座胜过伦敦运河船闸的模型。他想起在法国里昂参观一家染丝厂时,发现该厂工序繁琐,染成的丝很脆易断,还染不出鲜艳的色彩,工艺远不如中国。但中国科技大部分却落后于外国,弊端何在?他不断思考中国管理体制的种种漏洞,究竟是什么阻碍了科学发展。
徐建寅在考察各国兵工厂时格外留神,思索中国如何赶超列强的坚船利炮。他着重总结了各国船厂建造铁甲舰的经验,并根据中国国防的特点,提出了:行速、船大、易转、煤多、甲厚、船坚、炮多而大、炮弹纹路宽、炮高等九点造舰构想。徐建寅在参观外国兵工厂时,凡是问到无烟火药问题,一概遭拒。他扪心自问:为何中国发明了火药,现在却让洋人制成更先进的无烟火药来对付我们呢?徐建寅对这个关键问题处处伺机观察,终于弄清了外国硝化纤维炸药的生产工艺。他回国后,日以继夜、呕心沥血研制无烟炸药,终于研制成功。
徐建寅还是力主使用中国鱼雷艇的先驱。他在德国考察时,在伏耳铿厂订造两艘鱼雷艇。两艇长80英尺,航速16节,单螺旋桨,可发射单个的怀特黑德鱼雷。这是中国最早的鱼雷艇,这种体积小、航速高、隐蔽性好、机动灵活、易于变换方向、善于寻觅战机等特点的“尖兵”,使中国刚崛起的北洋水师如虎添翼。
徐建寅在欧洲考察期间,及时向国内介绍西方科技和人文发展成果。从他的著译来看,内容已涉及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宗教改革的欧洲的先进制度……
令人痛惜的是,1901年3月31日中午,因遭人暗算,在湖北汉阳钢铁厂刚试制成无烟火药的徐建寅突然和在场的工匠被炸得血肉横飞,时年56岁。但这位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