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按需而骗
左 妍
  左 妍

  昨天,朋友圈被一则“跟复旦历史系老师学中国历史——扫码进群,只招70人”的消息刷屏了。但傍晚时分,复旦就发布了紧急辟谣。再去问那些进了群的朋友,有的说“是骗子”,有的说“是营销”。

  起初看到这则帖子,并没有觉得有多可疑,只是感慨好学的人真多啊,和每天坚持打卡背单词、读英语的人一样。可是被“骗”进群的不乏看起来永远不会被骗的聪明头脑,怎么回事?

  我发明了标题里的这个词,叫按需而骗。为啥老年人拼命买保健品,而年轻人不会呢?因为他们老了,买的是长命百岁的希望;你二三十岁,还年轻,把买保健品的钱用来买高档化妆品和名牌包,并且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好看。道理差不多,这就是按需而骗。说得再明白点,为啥微信上骗子那么多?为啥心灵鸡汤那么多人喝?为啥那么多人生导师?骗术都是精准投放的,都是潜在需求啊!

  半年前,下面这则新闻甚至震惊了国内外:即将踏入大学的18岁山东临沂女孩被诈骗电话骗走了全家省吃俭用供她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女孩伤心欲绝,不幸离世。我做了好多年社会新闻,接触了形形色色的骗局,可对于“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容易被骗”这个问题依然想不太明白。

  互联网把海量的信息和人连接了起来,每个人所能获取的信息量都有了巨大的突破。无论你提出什么样的论点,都能找到很多论据来支撑。再加上我们天生倾向搜索能肯定自己观点的信息,并忽略掉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内容——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很不幸,目前的信息提供模式,正在加剧我们的偏见。比如说智能新闻客户端,当你浏览了一次健康信息之后,它以后会更多地推送给你这类信息;比如你进入了一个中医养生群,你每天接收大量养生信息。结果是,你接受到的信息,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少。最终,你被关在一个信息茧房里,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吐出的丝,你慢慢丧失了甄别是非对错的能力。

  这时候,只要稍稍设几个局,要骗你就不是难事。受骗的形式有很多,有时也是防不胜防,但我相信,如果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很难被骗,毕竟骗子往往是骗“想被骗”之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招聘/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旅游
   第A28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29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第A41版:旅游资讯
   第A42版:旅游资讯
   第A43版:旅游资讯
   第A44版:旅游资讯
看守所法改变权利保障现实
时光机
以收入分配增进社会活力
按需而骗
入侵
拿什么让消费者不再弱势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6按需而骗 2017-06-20 2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