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拿什么让消费者不再弱势
宋鹏伟
  宋鹏伟

  原来还可以这样?最近发生在美国的一则新闻令人眼前一亮:因向大量民众进行电话推销,伊利诺伊州法官判决美国第二大卫星电视运营商支付高达2.8亿美元(约19亿元人民币)的罚款,这或许是美国迄今对“骚扰电话”开出的最大笔金额罚单。

  一说起维权,人们总是习惯性头大,无论是向有关部门投诉,还是直接到法院起诉,都不是件容易事儿。因此,只要不是摊上不能忍的大事儿,多半是“算了,不划算”。慢慢地,这就惯坏了某些人,胆子大的搞起电信诈骗,胆子小的做起电话营销,反正不过是一个电话的事儿,即使被骗了千把块,能较真儿到底的也只是极少数。若真摊上了大事儿,有些人则习惯于借势——把事情搞大,媒体舆论一关注,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不得不说,这都不是维权的理想状态。

  以电信诈骗和电话促销为例,随着个人信息保护和手机实名制的落实,作恶的成本越来越高,因为目标群体不再精准,电话来源也更容易追溯。不过,抬高门槛的威慑力毕竟不足,要想对电话推销这种隐形骚扰予以根治,还需要重罚。

  从言论自由的角度讲,电话推销是商家的权利,政府部门和司法机构不能因此处罚商家。不过,这个权利并非无限权利,消费者同样也有不受打扰的权利,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出平衡呢?美国是这么做的:2003年6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设立“全美不接受电话推销名单”,根据相关法案规定,全美任何座机和手机用户都可在专门的网站上免费登记,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列入这一名单,之后即可合法避免垃圾广告信息的骚扰。目前,已有超过两亿美国手机用户加入。

  这么做的好处有二:首先是明确了哪些人拒绝电话推销。类似于一个免打扰的声明,如果商家执意对名单上的用户电话推销,显然就是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其次是让零散的消费者形成合力。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有了这个系统,政府部门与公益律师很容易介入,个体维权的成本几近于零——几乎不用做什么,等着赔偿就是。动辄上亿元的罚款,谁还敢以身试法?

  其最大的启示就在于,既然维权成本与作恶成本成反比,就要通过制度化的设计,让消费者维权不再艰难,甚至是轻松和值得的。所谓轻松,就是不必亲力亲为地走完所有流程,自有专业人士协助维权,譬如新闻里的“不接受电话推销名单”;所谓值得,就是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鼓励下,维权收益可能远大于其受损的利益。譬如美联航暴力驱客事件后,听说可能有天价赔偿,有网友嫉妒道:“哪怕少一个零,我都想被打一顿,不就少两牙吗?”

  有不怕吃亏甚至抢着吃亏的消费者,哪还会是弱势的消费者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招聘/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旅游
   第A28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29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第A41版:旅游资讯
   第A42版:旅游资讯
   第A43版:旅游资讯
   第A44版:旅游资讯
看守所法改变权利保障现实
时光机
以收入分配增进社会活力
按需而骗
入侵
拿什么让消费者不再弱势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6拿什么让消费者不再弱势 2017-06-20 2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