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不久那天,大家站在贾植芳雕像前三鞠躬。七十六岁的冯骥才先生一米九二,李辉站在他旁边,刚到他肩膀。冯先生说,是李辉叫我来的。
河西学院在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和复旦大学有对口支援关系。几年前,陈思和与河西学院商议,想在河西学院图书馆安置贾先生捐赠的藏书,双方心灵相契。2016年秋天,贾植芳研究中心、贾植芳讲堂和贾植芳藏书陈列馆揭牌。陈列馆进门左侧大约十来平方米的空间,贾植芳雕像身后,布置成贾先生旧居模样,书桌,藤椅,小圆桌,沙发,几个书橱,都是陈旧且磨损的了。这是贾先生的家,从上海翻山越岭地搬来,在这里重现了!我以前许多次到过贾先生家的,目睹此景,不禁眼眶湿润,那书桌上方酷肖的玻璃窗外风景,引出多少回忆。想想,先生若有知,一定会微微笑着,用他难懂的山西话,说一句什么调侃的俏皮话。
陈思和与李辉自大学同学时一起,在贾先生指导下研究巴金,毕业后各自忙碌。三十多年过去,俩人再次携手,为刻骨铭心的师恩,为文化传承。揭牌仪式上,陈思和现场吟诗《对着先生的雕像》,哽咽泪洒。在场的学者师生慨叹:他也满头白发了啊!晚上开始讲座,面对座无虚席的大礼堂,校长激情洋溢,说有这样的老师,是幸运的幸福的,有这样的学生,也是幸运的幸福的。你们三十多年后,也会这样合作吗?
两年多过去了。这一次,冯骥才先生讲座的题目是《非虚构写作与非虚构文学》,是贾植芳讲堂开办以来的第十七讲。莘莘学子对自幼只在书本上认识的大家亲临,报以潮水般的掌声。两年多,李辉一次次联系并陪伴着各位著名学者、编剧、专家,十几次到河西学院演讲,带给大漠里的师生学识和眼界。张新颖、梁鸿、马未都、曹景行、陆天明、毕飞宇、陈晓卿、何冀平、王亚彬、白岩松等等,这些精彩的演讲,面对面的交流,会带来什么留下什么,那将是不言而喻的。
我从兰州坐高铁去张掖,一路阳光灿烂,大漠风光,辽阔而寂寞,除了偶尔出现的牛羊。我感受到李辉的不易,这样频繁的往返,交通不便利,他认认真真坚持着,为了河西美丽的校园里翘首以盼的师生们。和李辉说起这两年贾植芳讲堂的业绩,他像孩子般开心地笑了:“我还就做成了!”那些讲稿已开始整理出书,第一本是《写好一个“人”字》。
与此同时,河西学子开始自己的非虚构写作,写自己难忘的人和事,两年来,已有几十篇佳作问世。那写作,都是走在正道上的。李辉的微信公号,前几天推送了一位河西学院毕业不久,分配到新疆工作的女青年的文章,以极其质朴的文字,内敛的情感,细微逼真地写生活在甘肃的妈妈外出打工的艰辛。仅仅两三天,阅读量已超过五万。我想,这不事矫饰的文字受追捧的原因,是她写出了真实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写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这位作者开始写作是在大三,是在贾植芳研究中心成立后开始衍生非虚构写作项目的时候。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丽的河西走廊的美丽故事,期待它还会开出更丰盛的花朵,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