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白子超
~~~白子超
~~~白子超
~~~白子超
~~~白子超
     
2016年08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定于一”
白子超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见孟子后,第二年去世,其子继位,为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对话,全书只此一段,本文所引为前半部分。

  用现代汉语表述其大意: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处看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了,也看不到让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发问:‘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只能安定于王道。’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够统一天下。’”

  令人醒目的是“定于一”。“一”在此应是名词,“一统天下”之义。当时的情况是周王朝早已名存实亡,七个大国各自为政,各怀野心,争战不断,造成天下大乱。说“定于一”反映了孟子关于国家的统一思想,毫无问题。问题在于,当时的有识之士大多主张统一,而尤以法家为显著,那么孟子与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倘若真正理解了孟子,则可知他的“一”必是指“王道”。就是说,只有实行“王道”,天下才能安定。与此相反,法家的“一”是“霸道”。关于“霸道”,将在后文加以说明。

  梁襄王仅将“一”理解为动词“统一”,且连接到现实或未来的个别人身上,问出“孰能一之”。单从语言文字角度看,不能说梁襄王错,但他不可能洞悉孟子语言背后的深意。孟子对只注重现实利益的梁襄王未作解释,只是话接话,顺势引导而已。

  孟子死后不足百年,秦国以霸道的武力统一了天下,似乎宣告了孟子“定于一”的不实。然而,秦始皇、秦二世都是“嗜杀人者”,统一的大秦帝国并不安定,很快就被新王朝所取代,又从反面证明“定于一”自有其道理在。今人对“定于一”作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必然会看到其理想主义的两面。一面是高瞻远瞩、着眼美好的光辉,一面是夸夸而谈、超越现实的虚空。必须承认,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其理想主义的光明面是主流,永远具有信仰的力量。

  这段文字令人感兴趣的,还有“望之不似人君”。此语之所以成为孟子诸多名言之一,大概是因为它开创了中国人“看相”的先河。根据人的面貌、五官、气色、骨骼等,来推算人的吉凶、福祸、贵贱、寿夭等,确有迷信。但是,科学与实践均可证明,人的品质、胸襟、性格,常在人的外在形态包括眼神、表情、举止、言谈中透露一二。故对所谓“相术”亦当一分为二。既然孟子说梁襄王不像个国君,没有威严,那么人们尽可以想象其相貌、身姿、气度之不佳。

  讲一则相关的闲话。故宫博物院和庐山天池寺各藏有一幅朱元璋的画像,两张差异很大。有人认为,传说朱元璋相貌似猪,而故宫那幅与猪相甚远,因而是假的。南怀瑾先生说,他亲眼见过天池寺那幅画像,确像猪头,五岳朝天,嘴唇特厚。先生认为,朱元璋不可能那么像猪,故宫那幅是真的才对。两幅画像都“望之不似人君”,但像主都是明朝开国皇帝。所以,“人不可貌相”一说亦能成立。总之,看问题不可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家装专版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金市汇市
   第B0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专版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C04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前沿
   第C06版:趋势/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8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奶奶的土话
宗英藏书
“定于一”
怀抱琵琶
君子兰京剧传习社
新民晚报夜光杯A12“定于一” 2016-08-27 2 2016年08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