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些日子,上海的近六十所高校又将迎来数万名新生。不少老师和家长对于这些孩子究竟是否能够适应高校的生活心中没底。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主要取决于几种能力,即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平心而论,现在的孩子,要论生活自理能力,大都已经不弱。况且几个同学同住一间寝室,只要是有一个同学会做的事情,时间久了大家也就都能做了。再看社交能力。由于性格及从小的成长环境等原因,社交能力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能力一般在升入大学之前就已基本成型,希望通过大学期间的刻意锻炼显著提高社交能力,可能有些不切实际。况且,各种性格的学生欢聚一堂才是大学的魅力之一。至于心理调适能力,其实是与社交能力紧密相关的。心理能力中,大学生对个人情感的控制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恋爱、学业成绩抑或就业等的挫折,总有无法处理好个人心理及情绪的学生。当然,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绝对发生比例仍然不高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甚至可能是个伪命题。
相较之下,大学新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了。虽然上海的适龄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连续两年蝉联世界第一,想必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学生,在这项评估中的得分都不会低。但细究该项评估的具体得分结果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访问和检索、自我调控策略等项目上的得分仍不尽如人意。这意味着我们的学生更喜欢阅读老师提供的现成的材料,且不善于自己选择、判断、反思阅读材料的重点、难点,自主学习能力不够。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动学习。在进入大学前的12年的学习过程中,不少孩子并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是在家长、老师命令及分数至上的社会价值取向下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的。一旦进入大学,学习模式瞬时由被动变为自主,学生就易产生迷茫或放纵的心态。很多学生大学一年级的成绩比起高中阶段明显下滑,即使可以重修成绩不理想的相关课程,由于其既很伤士气也势必牵涉到莫大的精力,往往积重难返。而第一学年过低的成绩积点不但会对今后孩子的就业、考研、出国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使孩子几近荒废人生中最后的可以全天候学习的宝贵机会。
虽说学业成绩不代表全部,但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通过成绩评价来判断成效几何。要想孩子在进入大学后在学习方面尽早进入状态,继续依靠之前的填鸭式教学、补课和复习显然不妥。而应督促辅导员、本科导师、班导师等对学生大力宣讲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任课教师则应积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此前提下,还可以适当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大一尤其是第一学期开设一些可供模拟修读的启蒙类课程,学分并不计入绩点,允许学生“试错”,这样既能使新生们真正理解大学的学习模式的特殊性,也能有从头再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