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好像也没把抄袭、剽窃太当回事。
●是吗?你这种印象从何而来?
▲《庄子》问世之后,很多人为它作注。向秀的注与众不同,尽情发挥了妙析奇致,大有当时玄谈之风的酣畅淋漓。可惜《秋水》《至乐》两篇还来不及注,向秀就去世了。以至于手稿散落。郭象得了原稿,便想窃为己有。他注了未注的《秋水》《至乐》两篇,把《马蹄》篇的注作了些改动,便署上自己的名字。欺世盗名轻松成功。
●你不求甚解啊,连关键词都漏了:“薄行”。刘义庆对郭象的评价是“为人薄行”,分量多重!刘义庆态度何等鲜明。古人对诚信是十分看重的,类似事件有何晏、王弼为《老子》作注。当何听王谈论注《老子》的旨趣时,十分感慨,觉得自己的注实在不如他。那么,他有没有把王的创意暗暗记录下来,据为己有呢?或者因妒忌而放野火、使阴招?没有,他不注了,去著述《道德论》了。他明白,骗,只能骗蠢货、骗一时。郭象之丑,何晏之美,你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吗?
▲唉,真是抄不得也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