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有2处环境监测点因涉嫌造假被媒体曝光。一个是,石家庄某街道办事处雇佣保安在一段设有大气环境监测站的路上拦截车辆,不让通过,据保安说这是为使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好看”;另一个是,唐山迁安市宝利源炼焦有限公司焦炉烟气在线监控涉嫌造假,宝利源公司在监测设备上做手脚,以拿到合格的排放数据。
这几天,北方多地进入雾霾天,大庆、哈尔滨等城市因空气污染指数爆表未及时启动红色预警,被环保部通报。与此相比,环境监测点数据造假的性质更恶劣——这是赤裸裸的欺骗行为,不仅干扰了地方环境考核机制,对环境治理的政策制定也造成误导,按照新环保法,要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问责。
结合此前西安长安区环保官员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事件,近期被曝光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事件不少。而数据显示,仅在去年,全国共发现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弄虚作假等问题,17个省区市共立案78起。大气治理之“霾”,已成一定规模。
本来,新环保法与大气污染防治法将空气治理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实行环境治理一票否决制,是为形成切实压力,倒逼地方政府与环保部门真正将空气治理重视起来;在各地设置空气监测站,也是要建立一个动态的数据反馈机制,为官员考核与空气治理提供双重支持。
而在空气监测器上“耍花样”,却表明造假人员压根就把空气监测当成了一种形式,他们真正想的是:只要能通过考核保住乌纱,造假也没什么大不了。空气治理周期太漫长,功利一点反而能得出漂亮的数据,何乐而不为呢?
当这种思维表现在排污企业身上,就会像宝利源炼焦公司做的那样:损毁信息采样设备、监控设备,使采样设备不能正常采样,从而躲过排污超标被抓的风险。但实质上,这已经构成环境违法。被督察组发现后,宝利源公司有关负责人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环保部门、企业不惜被惩也要在空气监测设备上造假,背后其实是层层考核的压力传导机制:一个地方、机构空气质量不达标,受处分的不只是基层责任人,而是层层递升,直到市长一级。就此来说,基层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或许并非仅仅是单环节、单主体的责任,还可能涉及链条式腐败。这也为追溯环境造假责任提了个醒:问责造假责任人,也别仅盯着基层人员。
明确大气质量管理考核办法,让官员乌纱与空气质量挂钩,是良好的制度设计,但若不能落到实处,就无法使新环保法真正长出“牙齿”。如果对空气的两级监测网络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空气监测数据造假仍有腾挪空间,造假就不会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