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你置身一个无法关闭的“超级朋友圈”,每天发表感悟、上传照片分享生活点滴,得到亲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的打分。重要的是,这并非限于线上的网络社交,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捆绑,分值高低决定了所处的阶层和地位、享有的资源和福利。每个经过身边的人,眼前都会自动跳出彼此的得分——你能接受吗?
一贯以大尺度和黑科技出挑的“神剧”《黑镜》,日前开播第三季,第一集《急转直下》即在此背景下展开。女主角平凡而勤奋,对每个人友善有礼、互刷好评,在“五星满分”系统中得4.2分,并满怀热情朝着4.5分努力,因为她心仪的一处理想住宅,只对高分人士提供优惠价格。
意外,来自一次航班被无故取消、与工作人员交涉无果后,她没忍住爆出一句粗话,被直接罚去一分,随之诱发马太效应:因为分数低,无法顺利租借汽车、寻求搭车不被理睬,路人仅看到她的落魄就打出低分。深受挫折的女主角越来越焦躁,外界评分也越来越低,最终她行为过激被投入监狱,被清退出这个“超级朋友圈”。
影视虽有夸张,也源于生活。朋友圈自诞生,即受争议不断。曾有媒体对2000名受访者调查,35.8%想关闭朋友圈,其中13.8%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已经关闭朋友圈。实践者感叹:“关闭后发现,真正朋友总能找到自己,圈中不过匆匆过客,一切与我何干?”“剔除无效社交,多花时间读书、运动自我充实。”
朋友圈,是现代社会对“他人即地狱”的完美印证。法国哲学家萨特的这句经典论述,并不是指向利己主义,而是描述个人意志受到他人意志干扰,陷入水火般不可调和的痛苦。正如他本人在《间隔》中的阐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欲望和眼光对待一切,因此任何人都会受到他人欲望和眼光的干预变得不自由。
你说,关闭朋友圈并非易事,你说,无视他人评价太不现实……我看,这更多是一种自以为是。我们总是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不是吗?恰如“黑镜”的寓意,是手机、电脑、平板,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屏幕,但当镜面暗去还原黑色的那一刹那,我们看到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