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画家画画,事先想好画什么怎么画;有的则举起笔来都没想好怎么画,直到落下笔去才有了灵感。有一次,看程十发先生画画。他说画牡丹,提笔沾色落在纸上后,犹豫了片刻突然又说:“改画紫藤吧。”
不理解的人会觉得这样的画家太随性了。其实画画最重要的就是随性。
影响一个画家作画的自身因素,无外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用手操控的技巧属于生理因素,而情绪、个性、趣味等则属于心理因素。就像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每天每时的心理和生理状况都是不同的。绘画的真实性不仅指其所描绘对象的真实程度,更重要的是真实地反映艺术家本人创作当下的身心状况。我们往往过于执着于先入为主的艺术观念和创作设想,而过于执着理念就会疏忽当下的自己。明明今天心静如水,却偏偏要画得波澜壮阔;明明心情忧伤,却偏偏要画得阳光灿烂;明明自己长着双“大泼墨”的大脚,却偏偏扭捏作态装小脚去画“小工笔”……我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记住乃至揣摩透了许许多多前辈大师的模样,却偏偏遗忘了自己内心的节奏。
一个艺术家的一生,其实是寻找自己的一生。但大多数人却在找别人,学别人。学得越多,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远。那些画“传统”国画的人是这样,那些玩“当代”的也是如此。尤其某些神神叨叨玩“当代”的,比较能唬人,甚至把自己都唬了,觉得自己特别艺术,特别时髦——其实也不过是模仿别人的样子在演戏,只不过模仿的那个人我们大多数人不熟悉罢了。
禅宗在唐代也有点像时髦的当代艺术。有个不知真假的故事,当人们问某禅师佛理时,他往往举起一个手指道:“这就是万法归一。”他身边的小和尚很聪明,也学了这一套去回答信徒的疑问,特别酷,粉丝也不少。他师父发现后一刀砍了他的手指,喝问:“一归何处?”小和尚下意识地举起了手指,却发现手指没了,顿悟!
上海有个画家为了摆脱自己练就了前辈名家功夫的右手,改用左手作画,这与这个“一指禅”异曲同工,都是为了找到真实的自己。
求真,真的不易。最近,艺术品秋拍开始了,冷了很久的市场好像有点“起蓬头”。如今,我基本是在朋友圈看拍卖。看不懂的是,好几件走红的拍品,穿着高大上的龙袍,却让我感到了龙袍下透出了鬼鬼祟祟的气息。赝品非但进化出新花样,还更厚颜无耻了。
不过,穷人不操富人心,咱不趟这个混水。要辨别艺术创作中性情之真伪很难,但说出来麻烦不大。艺术品拍卖的真伪并不太难辨,但说起来很烦。画画可以随性,写文章别太随性,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