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棋具 陈毅元帅“夺人所爱”
捐赠仪式的背景板一侧,陈毅元帅家属捐赠品摆满了一张桌子。上海棋牌文化博物馆筹备组负责人张国强把陈毅元帅子女捐赠的珍贵藏品誉为是“镇馆之宝”。陈毅之子陈丹淮将军告诉记者:“我父亲留下来的东西,因为各种原因现在我们也不多了,已成为珍宝。就说这些和围棋相关的藏品,我的兄弟姐妹们很多都没看到过,本来就是想留在家里做纪念的。”
上月初,陈丹淮将军亲自将珍贵的藏品送到上海,并对上海棋院副院长刘世振说道:“我是十分不舍得的……但考虑到这是给上海的,我想想父亲在的话也会下这个决心!”明年上半年将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的全国首家综合性棋牌文化博物馆——上海棋牌文化博物馆,将以陈毅市长“国运盛、棋运盛”为办馆的指导思想。
藏品中有一个设计紧凑的小皮箱,里面是两个分别装满黑白子的木质棋盒和一套拼装版棋盘,这套产自日本的旅行围棋有着一段来历可非同寻常:1948年济南战役结束之后,华东野战军名将叶飞染上了黑热病,无法参加淮海战役而留在济南休养。酷爱围棋的他在城内闲逛时,竟在地摊上发现了这副棋子。虽然这副围棋价格不菲,但叶飞将军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陈毅元帅在淮海战役大胜,筹备渡江战役期间来到济南看望正在养病的爱将。两位棋友重逢,叶飞将军得意地拿出这套棋具对弈,陈毅元帅见后爱不释手,对弈完后直接叫自己的警卫员收好带走了。面对酷爱围棋的老领导,叶将军自然只能忍痛割爱了……
一页聘书
老棋手受特殊照顾
展品柜内,一页折叠痕迹明显,纸张白中明显泛黄的聘书吸引了所有参观者的目光,这是由“上海市人民委员会”聘任老国手魏海鸿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的聘书,时间是1956年1月1日,署名是“市长陈毅”。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但是新中国围棋事业奠基人陈毅市长对生活拮据的老棋手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在旧中国浪荡街头茶楼,有时不得不以赌棋维持生活的老棋手,通过“文史馆馆员”这样特殊照顾,生活有了稳定的保障。
捐助者老国手魏海鸿的孙子魏国瑞先生介绍:“当时我爷爷57周岁,其实还不到一般文史馆员的年龄,像顾水如、刘棣怀这样的老国手每月都是60元薪资,爷爷算是陈市长特批,每个月50元,再加上津贴,一共到手55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收入了。”在魏国瑞先生同时捐助的其他文件上还可以看到,当时文史馆馆员薪资是需要魏海鸿先生拿着自己印鉴亲自去文史馆领取,每月领取薪资的日期均不同,但在通知上清楚地给与了说明,而且领完薪资后还有专门的单据。1962年,魏老先生被授予四段棋手之后,还被聘为上海棋社研究员,晚年身体状况不佳的他还参与了《围棋》月刊编委工作等,一心一意培养年轻棋手,为新中国围棋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而魏海鸿先生之子魏上吼曾获合肥市围棋赛冠军,孙子魏国瑞曾入选安徽省队,可谓世代与围棋结缘。感受这份情怀,魏家爽然将魏老的珍贵藏品捐出。
一张棋桌
中国围棋掀“第二春”
在陈丹淮将军代表陈帅家属领取“00001号”捐赠证书之后,紧接着应明皓先生接过了“00002号”捐赠证书。据悉,当得知上海棋牌文化博物馆筹建消息之后,应明皓先生亲自拍板,捐出包括常昊在第五届应氏杯夺冠所使用的比赛棋桌、应氏杯流动奖杯复刻版在内的多件珍贵展品。
当年应昌期老先生出巨资创办应氏杯,设立40万美元的冠军奖金,按照奥运会举办年份每四年举办一届,而且创造性地使用应氏记点规则,写下了世界棋坛一系列的创新纪录。万众瞩目的第一届应氏杯,韩国名将曹薰铉异军突起,战胜了在中日擂台赛大放光芒的“棋圣”聂卫平,让一心想见证中国棋手称霸世界的应昌期先生抱憾终身。之后,徐奉洙、刘昌赫、李昌镐等韩国棋手完成四连霸,令韩国围棋称雄一时。
直到上海常昊一扫颓势,夺得第五届应氏杯,登上围棋世界之巅,才吹响了“抗韩”的号角。第五届应氏杯常昊夺冠,被誉为是继中日擂台赛之后“掀起了中国围棋第二春”。应明皓先生将常昊签名的夺冠棋谱,亲自在应昌期先生墓前祭拜焚烧,“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一幕让人动容。
时过境迁,上海范廷钰、贵州唐韦星又相继夺取应氏杯,中国棋手也把前八届总比分追到了3比5,在最近四届保持绝对领先,和中国围棋整体超越韩国围棋的态势几乎同步。在此背景下,应明皓先生代表应氏基金会捐出常昊夺冠时使用的应氏棋桌和奖杯,意义非同一般。
一枚奖牌
“胡司令”开启“十连霸”
“只是一个小东西,拿不出手啊!”上海市象棋协会主席、一代象棋泰斗胡荣华悄然踱进展示厅,作为现场领受捐赠证书的重量级代表之一,展品中却看不到来自他的捐赠品。其实那件“宝贝”就藏在他口袋里,经不住记者再三请求,“胡司令”才伸手摸出来——这是一枚经历半个多世纪还熠熠生辉的金色奖牌,凝结着中国象棋史上无以替代的“自出洞来无敌手”历史一刻,而且正是由陈毅元帅亲自颁发给胡荣华的!
上海象棋历史悠久、名将辈出,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和冠军擦肩而过——不管是1956年第一届全国象棋锦标赛还是1959年第一次把象棋比赛列入全运会赛事,何顺安、朱剑秋、徐天利等轮番冲击,却总是被广东杨官璘,甚至湖北李义庭等“压制”,这一状况直到1960年全国棋类锦标赛上才得以彻底颠覆,由此掀开了一个时代,其引领者正是当时年仅15岁,首次参加全国象棋大赛的少年胡荣华。
戴着红领巾的胡荣华1959年1月才刚刚进入上海集训队,几乎没有什么正式比赛经验,仅仅一年之后他就在名手云集的五省市象棋邀请赛上夺冠,初露锋芒。尽管如此,当他随着师长们首次征战全国大赛时并没有引起外界注意,直到他“弃炮争先”扳倒当时不可一世的“武林至尊”杨官璘技惊四座,但随后又输给“东北虎”王嘉良……
直到倒数第二轮他的队友朱剑秋还以13分独居第一,吸引大多数目光。而在最后一轮,“上海队内战”朱剑秋输给何顺安,胡荣华暗度陈仓击败“仙人”刘亿慈,居然在小分上反超自己的师长何顺安而夺冠!
“这份喜悦怎么压制呢……次日颁奖前,我专门到王府井附近一家理发店里理发吹风,其他棋手看到都笑我吹了个‘春风得意头’。”多年后胡荣华在自传中解释他“自我修饰”的原因,主要就是得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要亲自为优胜者颁奖,果然,陈毅元帅亲自将这枚金灿灿的奖牌挂到了15岁的胡荣华脖子上,而且还留下了著名的评语:“好哇,娃娃赶上来了,英雄出少年嘛!”
由“胡司令”亲手捐出的这枚奖牌虽然很小,但价值连城,这是胡荣华个人里程碑式的冠军,后来也成为了象棋史上的重要记录——从此役后,胡荣华相继取得全国象棋赛“十连霸”,并称雄棋坛近半个世纪……
本报记者 张建东
特约记者 张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