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唱衰
《财富》杂志记者问芝加哥约翰·马歇尔法学院院长约翰·科克里,眼下全国各地的法学院普遍深陷困扰,四面楚歌,对此他有何看法?他反问道:“你说四面楚歌,具体指哪一方面?”
科克里的反问并不奇怪。以前,抱怨声多出自行业外,可近年来,来自圈内的批评猛增:法学院教授认为,学校培养的律师太多,市场难以消化;毕业生抱怨,高达六位数的助学贷款让他们“压力山大”,找对口的工作越来越难。
约翰·马歇尔法学院已被毕业生告上法庭,指责校方粉饰就业前景。科克里坚持说,校方从未向学生承诺过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我们承诺的是,如果你受过良好的法律教育,你的未来生活将受益匪浅。”当被问及眼下的困境时,他说:“我真正忧心的是上法学院的人数正在锐减。”
过去3年里,媒体对法学院的攻击此起彼伏。《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质疑,一名法学院毕业生的助学贷款高达25万美元。《时代》周刊写道,法学院的毕业生每天都能收到数十家贷款机构催逼还贷的电话和信件。“商界知情人”网站近期一篇文章在标题中直言不讳:“我认为上法学院是浪费生命和极度浪费金钱。”文章作者是来自排名前20法学院的毕业生,眼下债务累累。他写道:“因为上了法学院,我看不到未来会结婚、有体面的收入、过快乐的生活。我真不希望我的法学院经历成为我的敌人。”
学生吐槽
有人说,是金融危机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下降。可为什么单单法学院成为众矢之的?
有一个简单解释:人人善妒。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法律教授布莱恩特·加斯认为,法学院遭嫉恨是因为人们乐于看到领跑者输掉比赛。
“在这个国家,法学学位从来都留给才华横溢的人。他们拿到学位后,向商界、政界、法律界等领域进军。几乎所有野心勃勃的人都想上法学院。如果这些自称无所不知的人被证明选错了路,旁人也许会觉得心里舒服点儿。”加斯说。
可这个说法并不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法学院毕业生站出来抨击这一制度。诸如“上法学院是在浪费生命”的坦白其实很伤他们的面子。
28岁的民事诉讼律师本杰明·温特哈尔特有另一看法:“这就像服了泻药——终于有人说出来了。”他认为,其实圈内早已怨声载道,只是当经济实在糟糕时,他们才集体“吐槽”。
职业前景受误导是法学院学生“吐槽”焦点之一。艾米·克拉默是约翰·马歇尔法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是员工福利。她毕业时欠了25万美元贷款,几乎有两年没有稳定工作。最近,她开始筹建自己的公司。“我显然被误导了,相信随着奥巴马医改计划的实施,员工福利是未来潮流,人们将蜂拥上门找我为他们工作,”克拉默说,“可是,这种好事并未发生。我不知道是不是时候未到,反正我没看到医改计划带来的工作机遇,因此感到非常失望。”
学费昂贵是另一个“吐槽”点。很少有人可以攻读法学博士而不欠下可观贷款。而且,平均贷款额逐年升高:2001年至2002年,公立法学院的法学博士平均借贷4.65万美元,私立法学院为7万美元;至2011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上升到7.57万美元和12.5万美元。
债务上涨并非平均分配。为提升排行榜名次,法学院的奖学金主要用于吸引高分入学申请者,而非最需要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劫贫济富”的结果,因为入学者中居于底层的多为女生、少数裔族和经济弱势群体,他们因成绩不如来自上层的学生而拿不到奖学金。
此外,这是一个残酷竞争、等级森严的行业,只有一部分法学院学生能最终入行。当一些好学生努力过后却没有得到所想,结果自然会感到巨大落差,于是引起他们对梦想摇篮的群起攻之。
总而言之,法学院正经历一场“完美风暴”:学校以一幅美好蓝图吸引踌躇满志的学生,最终却将他们推入一个饱和的市场。看到学生苦苦挣扎,校方却耸耸肩说他们从未给过就业担保。
学校“灭火”
一些法学院已经开始“灭火”。过去几个月里,艾奥瓦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罗杰·威廉斯大学纷纷降低学费。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每年公布全国200多所法学院排名,近年来该榜单加重了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考量,各院校对此非常重视。在近日公布的2014年度排行榜上,弗吉尼亚州的华盛顿和李法学院名列第43位,比去年下降17位。院长德姆莱特纳说,这主要缘于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和律师执业考试通过率不够理想,而这两个因素被纳入今年排行榜的考量。
德姆莱特纳称,校方早在去年就开始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律师执业考试成绩。同时,学校调整了高年级的课程安排,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一做法眼下在各法学院相当流行。德姆莱特纳表示,课程改革的成效可能要过5到10年方能明显呈现。
为了提高在榜单上的排名,一些财大气粗的法学院会资助部分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份短期工作,直至将就业数据上报到美国律师协会。在今年的榜单上,埃默里大学法学院的排名较去年上升4位,列第19名。校方解释说,他们扩大了职业咨询范围,让毕业生有更多选择。法学院顾问斯皮维说,这是一种更具长远眼光的努力,比提供短期资助更为实用。 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