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数据疑点颇多
据马来西亚通讯社报道,从编号为MH370的马航客机失联伊始,吉隆坡方面就投入大批军队和公务部门资源展开搜救,同时在权威信息发布方面采取配合态度,不仅与失联客机所属的马航公司保持沟通,还安排高级官员讲解搜救进展,其中希沙姆丁所透露的情况颇具轰动性和细节感。3月9日,他在出席媒体通气会时证实至少有4名乘客使用别人的护照登上失联客机,其中2人的机票尾号是连续的,这一消息顿时令外界产生诸多猜想。但希沙姆丁希望大家不要过度纠缠这个细节,而应关注救援进展情况。
从马来西亚官方发布的信息和照片看,马来西亚出动了15架军机和数十艘军舰参与搜救,其中军机包括4架C-130运输机、4架EC-725直升机、1架CN-325运输机、1架“空中国王”巡逻机。这些军机的特点是航程大,滞空时间长,加之机内空间较大,可安置多种探测传感器,考虑到出事水域气象状况良好,因此搜寻能力可堪使用。与此同时,受国防部节制的海上执法局也出动大批快速舰艇,进行水面搜索。该机构现有人员超过4200人,在彭亨、哥打巴鲁、古晋等地均有大批500吨至800吨的快速巡逻舰艇,其性质等同海岸警卫队,其使命是在领海内执行国内法和国际海事法,同时承担搜救和其他海事相关事务。
15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失联航班的通讯系统曾被人为关闭,飞行路线有过更改,航班在8日8时11分还曾发送信号。消息公布后,人们对希沙姆丁早前多次否认有关航班失联后仍在飞行的报道,以及未及时公布军用雷达数据颇多质疑。需要强调的是,现年52岁的希沙姆丁是马来西亚国内地位显赫的政治人物,除了担任国防部长,他还兼任代理交通部长,因此理论上他能调动更多资源。
教育部转职国防部
如果把目光转移到希沙姆丁身上,就能发现他的“政治血统”非同一般,说其家族“四世三公”并不为过。原来,希沙姆丁的父亲是前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奥恩,其家族是马来半岛上的望族,也是该国老字号政党巫统的骨干力量。
希沙姆丁从小就得到良好教育,1984年从英国威尔士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后来又前往伦敦经济学院进修,并于1988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希沙姆丁曾进入马来西亚SKRINE公司,充当专职律师,出入各种商业谈判场合,显示出过人的才干。之后,在家族成员的鼓励下,希沙姆丁弃商从政,首先加入柔佛州的巫统组织,接着进入巫统青年团,承担对年轻人的宣传鼓动工作。1995年后,希沙姆丁进入国会。在此期间,他主张政府应向教育事业增加投入,他还用邻国新加坡作为例子,强调未来世界竞争更加追求“知识经济”,马来西亚绝不能落后。凭借“教育立国论”,希沙姆丁在2004年成为教育部长。
然而,没人能想到,希沙姆丁在巫统年度大会上的一个特殊表现,却给政府带来很大麻烦。原来,他在与会时佩带了马来人特有的兵器——克利斯弯剑,并且在演讲时高举弯剑,这件器物在马来西亚往往带有特殊的族群含义,熟悉国内多民族聚居情况的成熟政客都避免在这一问题上被人抓到把柄。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许多媒体用巨大版面刊登希沙姆丁佩带弯剑的照片,一些记者干脆把他配带的弯剑称为“希沙姆丁克利斯”。这一事件令主政马来西亚几十年的巫统承受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希沙姆丁的仕途带来负面影响,他在政府中的职位屡屡受到外界杯葛,直到去年5月16日出任国防部长。
军力现状不容乐观
就在希沙姆丁接任防长的前几个月,马来西亚东部“飞地”沙巴突遭菲律宾境内的苏禄人武装进攻,当地驻军和警察很快就被压制,直到马军从内地抽调7个营的快速反应部队和大批装甲车增援,才将占领拿笃、古纳、仙本那等六个地区的苏禄武装赶走。对付装备简陋的异国非政府武装,居然令军队如此费力,使吉隆坡高层感到惊怒,也使得总理纳吉布下决心加大军备投入。希沙姆丁担任防长后面临的首个难题就是如何将武装力量从“放大版警察部队”建设成真正的国防军。
有分析人士指出,马来西亚军队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武器“量少品杂”,以陆军为例,现役50门155毫米榴弹炮,便有欧洲FH-70和南非G5两种,坦克更是连制造国本国军队也不买的PT-91。空军仅有的80架战机却需要英、美、俄、意大利等四国后勤保障体系。海军的作战舰艇同样来源复杂,英、美、法、德、意、韩等国厂商都曾做成生意。
据马来西亚《亚洲防务月刊》报道,希沙姆丁乃至纳吉布政府决心在21世纪初拥有能应付传统战争和具备一定“境外决战”能力的国防军,并希望实现国防工业本土化。据报道,为改变军队类似“万国武器博览馆”的面貌,希沙姆丁已要求军方采购武器时必须强调通用性和传承性,例如空军正考虑以美制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取代10余架俄制米格-29战斗机,以便与现有的F/A-18C/D战机共享后勤。
虽然当前马来西亚货币呈升值趋势,有利于武器采购,但在讲究“网络中心战”的时代,马军如何实现三军互通仍是难题。 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