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这个于1976年在比利时国际诗歌会上创立的节日,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立为国际性的儿歌日,旨在寓教于乐,充分发展少年儿童的才智个性和身心能力,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民族语言和价值的认同。但是,“世界儿歌日”在我国的影响力甚微,儿歌现状更是让人担忧。特别是对于已经习惯了网络阅读与生活的人们来说,关注和重拾儿歌似乎成了的一种奢望。
现在的孩子还会多少首儿歌?现在的父母还陪着孩子唱儿歌吗?今天是“世界儿歌日”,据有关调查,家长们热衷于大量通过手机、网络获取的碎片化阅读,正在悄然影响着孩子的阅读习惯,使得儿歌也渐渐远离了童年、远离了家庭。
阅读习惯受家长影响
宝山区高境镇第三小学、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共康小学等三所学校,日前对927名小学生和1161名家长做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70.7%的学生对微信、微博的了解来自于父母、老师或其他成年人;对微平台阅读有依赖感的家长为73.7%,学生为69%;4.5%的家长鼓励孩子使用微平台阅读,14.3%的家长禁止孩子使用微平台;31.5%的学生认为微阅读令自己长见识,26.5%的学生认为微平台只能给自己提供娱乐。
家长的阅读行为对年幼孩子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认为“家长的阅读行为对孩子有影响”的家长为86.2%,学生为71.4%;其中35.9%的学生表示,在读物的选择方面完全受家长的影响,选购、选读读物基本是听从家长的意见;27.2%的学生表示自己的阅读态度最易受家长的影响,父母频繁刷微信、浏览阅读的习惯,使得孩子对阅读的态度也呈现出“看过、知道、大致了解就可以”的模式;25.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阅读习惯受家长影响最大,会模仿家长到微平台上阅读和转发。
频频看手机孩子反感
而对于家长过分依赖微平台阅读的情况,有被调查的小学生表示:“我在做作业时,妈妈在玩微信,我觉得她很不尊重我,我希望她陪我的时候就好好陪我。”还有的学生说:“妈妈总是在我做作业的时候坐在旁边看手机、看微信,弄得我也很想看。”
为改变家长包括整个家庭越来越远离系统阅读,较多地依赖碎片化微阅读的倾向,负责该项儿童及家庭阅读心理课题调研的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来秀说,参与问卷调查的三所学校正式向家长们发出倡议,每晚父母至少要保证半小时的时间,关掉手机、网络、电视等一切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信息终端,和孩子们一起捧起书本,读读书、念念儿歌,共同度过亲子阅读的美好时光。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