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关注全球变暖
田展表示,目前国际上对“气候变暖停顿”有多种解释。一种认为,近10年来,太阳活动显著减弱,使得进入海洋中下层的能量比例增加,海洋表层的增温减弱,多种自然气候变化因子抵消了温室气体的增温作用;另一种认为,虽然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产生增温作用,但同样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气溶胶尤其是近10年来亚洲烟雾污染加剧,却有降温效果。
田展强调,“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是引起气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好比‘先天基因’,但绝不能忽视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它极有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而这是人类可以改变的。”
上海暖冬“门槛”抬高
去年夏季,申城遭遇了47天的高温天气,堪称“史上最热夏天”。民间有种说法,“大热之后必有大寒”,但刚刚过去的冬天却证明民谚不靠谱,上海就经历了“夏热到冬暖”的过程。2013年12月1日到2014年2月28日,上海平均气温为7.1℃,比常年(1981-2010年)平均气温偏高1℃,从气候学上来讲,这个冬天是暖冬,是2010年申城暂摘“暖帽”后出现的第1个暖冬。
据沈愈介绍,上海的暖冬“门槛”其实在不断抬高。上世纪80年代,上海定义“暖冬”的标准线为≥5.5℃,1988年到2003年连续出现了16年暖冬;此后,采纳了世界气象组织的气候值,将标准线改为≥6.5℃,2006年、2008年、2009年为暖冬;从2012年起,这条标准线再度提升至≥7.1℃。
“上海2013年的高温热浪和2013-2014年冬季的暖就是气候异常事件。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人类要足够重视自身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反省自身的发展模式。”沈愈昨晚不仅如此表示,而且身体力行,用骑车的低碳方式来到新民科学咖啡馆。
本报记者 马丹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