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
2009年12月29日,一支被冠以“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奥地利乐团,在上海一家剧院举行新年音乐会,并且打出了“正宗维也纳血统”的旗号。演出之前,本报记者接乐迷的举报展开调查,发现这是一支名为“交响维也纳管弦乐团”的临时组建乐团,负责巡演的中方演出公司在申报手续中使用外文,演出推广宣传时则采用“移花接木”之术使用“维也纳交响乐团”的中文团名,于是,撰写了《难道又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报道提出质疑。当时,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也发现了这一“挂羊头卖狗肉”手法,曾要求报批公司更改团名后再发放签证。但报批公司虽做出承诺,却依旧使用假团名。演出结束后,央视记者通过现场采访和调查,以《新年音乐会也有“冒牌货”》为题进行了揭露。
遭受伤害
记者从这次演出的承办方获悉,尽管当时媒体对演出市场上的不法行为进行了监督,却由于假“维也纳交响乐团”仍然进行了演出,所以,当这次真正的维也纳交响乐团来沪时,仍有一些听众反映:“不是来过了吗,为何说首次访沪?”为此,主办方不得不向乐团方进行证实。乐团方近日回应道:“维也纳交响乐团曾拟于2010年秋天到中国巡演,但后来决定延迟巡演,与发现有人冒名顶替不无关系。”
乐团总经理也指出:“维也纳交响乐团是奥地利演出音乐会最多的乐团,每年除了繁忙的年度音乐季,夏天是布雷根茨水上歌剧节的固定驻节乐团,冬天则在维也纳举行新年音乐会。所以,乐团的国际巡演不可能在夏季和新年期间进行,只能安排在春季和秋季,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上海。”
出现申报手续和宣传推广团名“移花接木”的现象,显然是演出市场还存在监管漏洞,那些年,大批打着维也纳旗号的乐团涌入中国内地举办新年音乐会,这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案例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市场管理的规范化,已经很少听到。而维也纳交响乐团也把首次访沪演出,推迟到了今年举行。
本报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