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健康的人需要及时且善于表达情感
疼痛与心理因素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高达71%;便秘相对则弱了不少,仅45%的相关性。通俗地说,平素常见的人们喊累啊!疲劳啊!身上这个不好,那个有问题!有可能过半数属于心因性的。至少,要考虑心理情绪因素在其中可能起的作用!
举一个典型案例:我碰到过一个病人,女性40岁上下,微肥胖,她因为疲劳而求治,已经找了许多名医。她告诉我,她一大特征就是累,一上班就感到特别累,就想睡觉,提不起精神。查来查去没有发现问题,她自我怀疑是不是生了什么大病。然而,我深入一了解,春节期或休假期间,有牌局的话,她能够连续通宵达旦地打牌,一点都不感到累!第二天接着打牌,关系也不大。你说她真的是体力疲劳,还是心因性疲劳?也许,她是对她的工作感到厌烦了,所以,滋生了严重的厌恶性的疲劳感。她想通过医生看病,调整其疲劳是徒劳的。我当时就对她说:“你不需要调整,尤其不需要吃药物!也许,换个岗位就会好些。”可见,心理因素对诸多临床常见症状及状态的影响之大!此外,研究中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因素可以对躯体生理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通常,需要通过心理因素的间接“中介”,而后才能作用于躯体生理。
养心重于养形。中医学有个系统的经典认识:“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这里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这个“心”有多重解释,可以看作我们肉体的心脏,也可以包括精神意识在内。从我们对中医学的多年研讨来看,这个“心”包括脑的整合功能在内,换句话说古人强调了:人体有个整合功能,整合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这个整合功能出问题了,不管心理、生理都会出问题。然而,这个整合功能很大程度上受到精神、情绪、个性等的影响。因此,中医学一直强调,养心在养生之上。
心身医学强调,健康的人需要及时且善于表达情感。人总有郁闷、挫折、情绪低落之时,及时将这种不快表达出来,得以释放,心情就会平和多了。这是安顿好心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防范许多疾病的方法。
30多年前,我刚做医生时,一天下大雨,有个老太找我看病。我给她开完处方后,因为下雨,她走不了,也因为后面没有病人,她就滔滔不绝地跟我诉说:媳妇对她怎么不好,怎么不好,尽是家庭琐事。当时,我只是个小医生,反正闲着,就好像很谦恭地听着,其实也没有听进去什么。讲完后,老人站起来跟我说:“你这个医生真好!讲完后,我心里开心多了,药还没吃,病都好多了!”
我当时很纳闷,不过,很快就醒悟到一点:其实,人都有郁闷的时候,人都需要宣泄、倾诉。女性为何更健康?经常唠叨是法宝。我们发现唠叨的女人常更健康些。因为唠叨是种倾诉,女性更愿意找人诉说,诉说其实是一种倾诉,可帮助宣泄郁闷,消解压抑,同时,常常容易获得社会支持。全世界范围,女人明显比男性长命(平均长6~7岁),女性总体健康状态优于男性,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生率、死亡率等都低于男性,尽管这些事实背后因素复杂,这里有很多因素,不排除基因和遗传因素等也很重要,但从心身医学角度,善于倾诉,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则起着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因此,善于唠叨,也是法宝。
当然,表达和宣泄的方式、方法有多种,除了唠叨倾诉外,培养兴趣爱好,茗茶、品书,回到大自然踏青、散心、远足、旅游,以及琴棋书画都有类似功效。其中,最好的莫过于找好朋友倾诉,让情感有进有出。此外,作为女性,最近,美国的研究者通过研究还证实:三五小姐妹常常聚在一起,逛街、购物、闲聊等都有平衡心身,稳定情绪,安顿心灵之功效!
生了慢性病(包括癌症)后,最麻烦的莫过于退休的老人,子孙不在膝下,老两口整天就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生病也要滋生郁闷。学会善于及时表达情感,自找乐趣,不只是抱怨或自我郁闷,而是善于倾诉,寻找友伴及支持,自有良好的延年益寿促康健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