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都热衷考公务员,不是因为工资有多高,而是其附加值令人艳羡。可是在古代,官员们是享受不到这种福利的。
唐宋时期,房价也并不低,而官员的俸禄却极为有限。白居易27岁就高中进士,可他在京城长安任职二十年都居无定所。于是,他无奈地吟诗叹道:“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名气很大,官职也更高,他在长安为官三十余年,官居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还兼任吏部侍郎,相当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然而,就是这样的省部级高官,在晚年才买了一处小户型住宅,但他却很知足:“始我来京师,止携一卷书。辛勤三十载,已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为我自有余。”
“诗圣”也买不起房。安史之乱后,潦倒的杜甫在亲友们的帮助下,盖起了一座简陋的茅屋,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可不料一场大风不期而至,紧接着,连阴雨也悄然到来,狂风卷走了他屋顶上的几层茅草,屋顶不断地漏雨。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他挥毫写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后来不得已只能住到一只破船上了此残生,过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生活,他发出了无房者的强烈呐喊。
宋代的住房问题也没好到哪里去,宋仁宗一朝的宰相杜衍,一生两袖清风,没钱买房,一直住在朝廷提供的房子里,退休后直到去世都只能借居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里。苏轼曾任正部级高官,按说应该“不差钱”,可他在京城却没有自己的住房。苏轼的儿子结婚时,做父亲的都没钱为儿子购置新房,最后只得借一位好友的房子才把喜事办了。苏轼的恩师欧阳修,是北宋初期的文坛领袖,他在朝廷为官更久,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竟然也一直租房住,他曾向友人写信诉苦:“嗟我来京师,庇身无敝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他长年蜗居在一条小胡同里,是当时典型的“租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