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武昌,少不了登黄鹤楼、赏武大樱花、吃武昌鱼。然而,鱼没吃到,反倒吃了一餐“忆苦饭”。
朋友说,现在各地饭店菜肴大同小异,故来个特别推荐:东湖边的“九大碗饭庄”。
这家饭庄建在湖面之上。二层楼的餐厅,全部是木结构。而房间则是环形的,中间的天井是湖的延伸部分,水中的水车转动时,会带来习习凉意。餐桌是八仙桌,凳子是鲁迅笔下的长条凳,给食客营造出一派古朴、传统的农家氛围。菜肴全是家常菜,全用大铁锅烧,全用大碗盛,故而以“九大碗”名之。
第一道菜是大碗炖鸡蛋,上面还浇了点猪油。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道菜全国人民都吃过,且很多情况下是用来招待客人的。记得小时候,每当生了病,母亲就会炖上一个鸡蛋给我补补营养。有时,为了能吃到炖鸡蛋,免不了还会装装病。现在想想有点可笑,也有点酸楚。不过,如今这道菜基本从家庭的饭桌上消失了。
第二道菜是猪油渣炒大白菜。这道菜的出现,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食用油是配给的。每户每月一共只有一二斤。所以,那时母亲买猪肉时,总是买膘厚的。买回家后,先将肥膘切下,放在铁锅里熬,熬出的猪油盛在瓷罐里,待吃面、炖蛋、炒饭时搁上一点,很香;而去油后的猪油渣则用来炒大白菜,真是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几十年过去了,没想到能再次品尝这道菜,很是感慨。第三道菜则是野菜米糊。印象中的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少,蔬菜少。那时家人经常到郊区农田里挑野菜,洗净后便放在米糊里一起煮。米糊是白色的,野菜是青色的,色面很好看,也不难下咽,但就是吃不饱;后来,家中的大孩子就吃青菜叶子烧面疙瘩,耐饥一点。当然,与现今饭店的“海鲜面疙瘩”相比,则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至于后上的那几道柴火烧豆腐、锅巴稀饭、地瓜圆子等,看着似曾相识,但还是有所改良。那时的地瓜多的是,但没有糯米,且少油,所以,这道菜做不了;锅巴也有,但等不到做稀饭便早就下肚了。那年月,只求吃饱,不求吃好,根本没有什么“富贵病”;不像现在,想吃啥就吃啥,且去粗存精,好中求好,可偏偏吃出个“亚健康”。看来,古人所言“食不厌精”还是很有道理的。
一道菜一个故事,记录着曾经的“苦难”岁月。于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便怀着一颗包容之心,借此将碎片般的记忆拼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