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会议室,坐了一房间的法官,他们多是新上海人,在学上海话。语言学家、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先讲沪语来龙去脉,再当考官:“一天世界、一塌刮子、瞎七搭八、撬边、冒野、混腔势、豁翎子、肮三、刮三、嘎三壶、戳壁脚、翘辫子、悬空八只脚、隔夜面孔、搁落三姆、神志无主,是啥个意思?”钱教授太忙,还有场子要赶,一中院副院长周赞华和资深法官郭文龙就顶替上岗,两个老上海,提出问题更加“促客”。
这堂课,别开生面。如今,民事、商事案件增多,法官中的新上海人也越来越多,如果面对当事人的诉求,法官听不懂或一知半解,那如何能弄清真相,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公正执法?我想起,有一次采访突发新闻,同行是东北人,因听不懂本地话,就堵住当事人要求再说一遍普通话,那人斜他一眼:“侬来抢新闻曝我光,还要阿拉讲普通话?”同行哭笑不得,急煞!跑本地新闻,升职称要考英文,不懂上海话,似无一点关系。其实,类似鸡同鸭讲的笑话,各行各业都有。笑话,可听可不听;但老百姓的话,听不懂也不想听懂,那心系群众,就是一句空话。提高司法能力、践行司法为民,法官学沪语,是一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