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从第一代用竹篙撑的小木船,到用一个有马力的牵引船拖动十几条船的木质或水泥拖船船队,再到一应俱全的大吨位货机驳船,集装化全封闭运输,申城垃圾运输历经质的飞跃,任何人都会叹为观止。我从一个普通的运粪船工,成长为徐浦基地码头运输项目部的负责人,亲历这一系列巨大变化,是人生的幸运。
Q:您在为过去10年工作的成绩、事业的发展欣慰的同时,心中还有没有遗憾?
A:对于女儿、爱人以及家里的老人,我始终心有愧疚。女儿长到24岁,我一直很少关心,主要是妻子和家里几位老人在照顾。
Q:新的10年即将开启,能否谈一下您或您的家人的一个心愿?
A:作为一个从普通船工成长起来的干部,我深深感到环卫职工的付出和回报仍不成正比。希望可以多做实事,帮助环卫职工提高收入,增加福利,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口述人:董世根,52岁,现任环境实业公司下属徐浦基地码头运输项目部经理兼书记。他在环卫行业一待32年,从一个普通的运粪船工,成长为垃圾清运行业的项目负责人。
20岁做运粪船工
1980年10月10日进入环卫行业开始工作,1989年12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4月1日来到新成立的环境实业公司下属徐浦基地,亲眼看着全国第一个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开始运作……你问我怎么对日期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这些都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事件。
我是顶替母亲进入环卫行业的,一开始是在水运二队做运粪船工。那年我刚满20岁,主要工作是把粪便从陆家渡(现在靠近东昌路附近)拉到六里、严桥等地。我们当班时是2个人一艘船,只有3个人轮岗。当时撑的环卫船是15吨级的小木船。
老一辈人都听过这样一句古话:“三种活最难做:撑船、打铁、磨豆腐”,何况撑的是装粪环卫船呢?那时以臭烘烘的运粪船为家,吃喝拉撒全在船上,轮到值班还要睡在船舱里。冬天,撑船用的竹篙一粘水就会结冰粘在手上。热天吃饭时,苍蝇多到好像在跟你抢饭吃。运粪船上的蚊子肯定是吃得最饱的,因为我们几个浑身上下没有一处能幸存,隔着衣服裤子照样咬。
说起吃饭,我们是在船上搭个灶头,自己烧的。你问我这么臭怎么吃得下、睡得着?告诉你吧,一直闻一直闻,就习惯了,也不觉得有什么难受了。就像我们环境实业公司的总经理梁超,他一闻垃圾味道,就能闻出是新鲜的当天垃圾还是隔夜的。
找对象曾经很难
后来,我从船上下来,开始做垃圾、粪便统计工作,每天跟计算器打交道,研究、预测垃圾、粪便产量的变化。再后来又去了人事部,负责招聘。在我们这做人事可是一点也不吃香——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来啊,进的新职工大多是自己单位职工的子女。
那时候,环卫工人找朋友特别难,因为别人看不起呀。而我们这种运粪运垃圾的船工,找对象就更难了。人家小姑娘一听你是粪便运输船上的,就吓得逃掉了。我算是比较幸运的,25岁就结了婚,我爱人是垃圾船工。单位里像我这样“自产自销”找同行的不在少数,但还有不少男丁年近40岁或者一辈子还打光棍。
有些船工结了婚也很惨,很长一段时间被迫过着近在眼前却咫尺天涯的“分居生活”。为什么呢?原来,有些垃圾清运船工的工作岗位在有牵引力的拖轮上,而妻子呢?却在拖轮牵引着的船队上。那时候又没有手机,两人只能偶尔碰运气隔船相望,挥挥手以解相思之苦。
现在,随着行业发展和社会观念进步,我们环卫工人找对象不再那么难,运输船也不例外。我们现在每艘船上12个人,其中4个驾驶、4个轮机手、4个水手,个个都有技术。我们项目部最低学历也是中专,大学生也有,总共136个人里技师有五六个,70%都是高级工呢!
垃圾船上无异味
再后来,我踏上了领导岗位,担任水运二队的团支书,后来又历任合并后的水运公司南浦站的团总支书、分队长。到2010年4月1日,徐浦基地成立,我就到了这里。你看看,我们现在的垃圾运输船那么大,370吨的、500吨的都有,与以前那只小木船相比,这船的吨位可要翻上10多甚至近30倍,而且全部是机械化的。里面有空调、厕所、洗衣机,还有专门的娱乐休闲室,可以看看电视、唱唱歌。船上干净、舒适,根本闻不到臭味,总的来说比阿拉家里还要干净。我们年轻那时候可是想都不敢想啊!
除了运输船容量体积大小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如今的垃圾全部是密闭化运输,全部打包装入集装箱后再由运输船运输,避免了二次污染。以前我们的船,一路装一路漏,运输车也是如此。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刚开始时,是不经过压缩,直接用5吨的集装箱装船;后来是经过小压站压缩后装箱;现在是装入容量大约15吨的专用20英寸标准化密封式集装箱,利用蕰藻浜、黄浦江、大治河、清运河等内河航道网络优势,运到老港垃圾填埋场。20多年,我亲眼看到这样的一步步变化,心里真的是很激动。
本报记者郭剑烽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