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女朋友打来电话抱怨儿子在一个培训机构里的指导老师。小朋友倒也不是不好学,而是动手做的进度总是比班上其他同学快不少,第一个完成后闲来无事,便开始没规没矩,又是爬桌子又是大声讲话的,全班就数他最闹腾。老师年纪轻轻,奈何不了,想不出别的办法,便怪家长管教不力,还扬言要小朋友退班。
听说过有个年轻妈妈初为人母,搞不定小孩,手忙脚乱起来索性抱着娃一起大哭的故事。这老师身上倒颇有那个年轻妈妈赌气的影子,教不来便不教。女朋友很是忿忿,哪有这样做老师的。如果每个学生都一样好教,那还要老师做什么?如果每个学生都是标准乖小囡的材料,那还要教育做什么?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却又常常忘了去理解个中真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享受这种差异给教育者带来的挑战,这应该才是教育真正的乐趣之一吧——所谓“因材施教”。若是有机会遇见那动不动就要学生退出的老师,大概可以跟他分享个关于咖啡和小鼠的故事——
同一杯咖啡,有的人喝了精神十足,有的人喝完困得要命。这不是错觉,也不是心理作用,而是与性格有关。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小鼠试验中发现,一些原本很有“进取心”的小鼠“喝了咖啡”以后反而懈怠了。不过,在给小鼠注射刺激类药物之前,研究人员先给实验鼠进行了分类。原来,和人类一样,老鼠也分爱挑战的和安于平庸的——在实验中,老鼠可以选择“容易任务”或“困难任务”,选择“困难任务”并且成功通过的老鼠会得到加倍的奖励,确有一些小鼠选择“困难任务”的次数明显多于同伴。于是,研究人员将这些“富有进取心”的小鼠集中编为“自我驱动强烈组”,另一些相对“懒散”的则被编为对照组。研究人员给这两类实验鼠都注射了刺激类药物安非他明和咖啡因,结果,那些原本“进取”的老鼠明显松懈下来,而原本“懒惰”的老鼠则在注射后表现得勤奋了。这意味着:诸如咖啡之类平常意义上的兴奋剂,或许会给喜欢面对挑战者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小鼠尚且有如此差异,何况复杂得多的人?不谙教育之道的科研人员,能通过实验明白这样的道理,何况术业有专攻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