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的南区生活“一条街”要拆了。上周课间行过,这块长度短短百米左右的商业小区已随秋风渐起,萧瑟大半。很多近年毕业的学生都表示惋惜,这里的饭馆、书肆、饰品铺、文印店,都留下了他们青葱岁月的印痕。有几位下了班,还专程过来“怀旧”,拍照传到微博,与无法亲临现场“送别”的校友分享。有学生问我:“你舍不得‘一条街’吗?”我回答:“说实话,感情不是很深。我更想念本部宿舍十二号楼前那两株亭亭如盖的樱花树。”“哦?还有十二号楼?怎么从没见过呀?”“楼拆了,现在摩天插云的光华双子楼前,那片草地就是原址。我本科住过整整三年呢。”说着,脑海中浮现起繁花如锦时,躺在树下看浮云的“小资情调”。
校园怀旧的忧伤并不总是那么淡然。六年前,我毕业后第一次回到母校上海中学,发现改天换地了,东西两座植物园那百年树木的葱茏茂密消失了,代之以一览无余的“英式”草坪,有几名韩国学生在上面打手提电脑。镌有赵朴初先生所题“春风桃李遍寰中”的巨石不知飞去何方。那一刻,历历往事如片片碎羽,从蒙盖住心头的空白里喷出,却久久无法落定,因为承载它们的实体在短短数年里,居然渺不可寻矣。流年逝水,汇作眼角一酸。最近传闻,建于1930年的第一、第二宿舍又要拆除。
由两次亲身经历想到:学校改建,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名校,绝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别把沉甸甸的“传统”二字只当招生大战的旗号、入学教育的谈资和筹备校庆的摆设。那些建筑、那些植被,是校友归来睹物思旧,怀恋母校的依托,是学校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破旧了,努力修补;病害了,抓紧治疗。不到万不得已,尽量别去摧毁。并不是高大新奇才能接轨国际,并不是铺遍草皮就有英伦风气。说起草皮,牛津、剑桥算得个中翘楚。几乎每家学院都有,各呈巧妙不同。齐整如古罗马步兵方阵的绿,或鲜嫩,或挺劲,陪衬着青灰的楼,深沉端肃立刻活泼灵动起来。楼只两三层,几百年的老古董,没拆。走近看,木门加了电子锁。走进看,现代的办公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走出来再看,很难想象世界前沿的学术是在这里头低调地进行着。此时,几步之外的花园传来嘤嘤鸟唱,呦呦鹿鸣,摩挲着刻有历次大战阵亡校友姓名的苍凉石碑,保育之功,传承之美,已然让访客为之倾倒。如此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现代化,不劳大兴土木,而是藏新于旧,纳今入古,使得师生一体,能在过去与现在的水乳交融中,把握未来潮流奔涌的方向。这向思路习惯于“破旧立新”的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成功的范例。毕竟,学校不同于商场,还是沉静些,有品位些,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