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污染仍致命
今年60岁的霍岱珊人称“淮河卫士”,为淮河污染问题奔波了20年。霍岱珊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水质有所好转,但那些看不到的污染仍致命。“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上游那些排污口已很难找到了。现在这里的水质是四类水,你看不到污染,也闻不到怪味儿,但是水体中的持久性化学物污染、重金属超标等仍然存在。”
在霍岱珊办公室的水族箱里,十几条畸形严重的鱼分外醒目。“这些鱼都来自淮河。因为水污染,淮河的鱼类曾经几乎绝迹。现在即便是有了鱼,我们又发现这些鱼是畸形的,而且比率很高。”霍岱珊说,污染对淮河的伤害深入骨髓。持久性化学污染物、重金属污染“致癌、致畸、致突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被消除。
沿淮有不少癌症村
受污染影响的不仅是河中生物,过去十多年中,淮河流域的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癌症村频现。在紧靠沙颍河的河南省沈丘县杜营村,村支部书记杜卫民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村里不断有人患上怪病。“开始是吃不下饭,在小地方看不准是什么病。到省城大医院一查,说是癌症。”杜卫民说,2003年到2010年间,村里的癌症发病率最高,每年都有十几个人死于癌症。
霍岱珊说,他们现在发现的癌症村有20多个,但他反复强调,这绝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很多地方我们没有走到,但我们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凡是河岸边的村庄,凡是劣五类水长期滞留的地方,就可能有癌症村。后来我们按照这办法去找,一找一个准。”
复原淮河任重道远
霍岱珊认为,日前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制作出版的《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首次证实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这是国家直面生态代价的表现。
霍岱珊说,开展“清洁饮水”工程是当务之急。目前,抽取地下150米到300米的深层地下水用于饮用是最快的办法,但他表示,这只能解燃眉之急。经过多方努力,霍岱珊和他的团队在沈丘县沿河村庄建设了20座“生物净水装置”,“但我们手头的资源太少,希望国家能在这个方向多研究、开发。”
新华社记者 尚昆仑 姜亮
(据新华社7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