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似火烧,暑期见习时辰到。挑三拣四全不是,安逸多金何处找?”
此四句顺口溜源起于数日前一位校友托我觅些见习生所感。校友的影视公司开得风生水起,亟需几位文字功底了得之人来处理近期堆积的拍摄文案。搁下电话,我便找来班上平素喜爱舞文弄墨的三人组。
将这招聘启事传达毕,自然是提问时间。“这编剧的职位配有助理吗?”“是文案,你们就是去做编导的助理。”“管饭吗?只有盒饭吗?”“人家学长碗里有大排,你们碗里就不会是肉丝。”“加班吗?酬劳与工作强度相符吗?”“一周任选三天,税后两千五。”“公司在哪?”“陆家嘴商圈。”“什么?!浦东啊!太远太远,这天气吃得消啊?”我胸口一闷眼前一黑,右手撑了一下桌面,才勉强稳住身体。无言以对,谈话结束。
一无所获,唯有据实回复校友,电话里其仅“呵呵”两声,想来是此情此景看得比我多了。罢了罢了,叹一句“孺子不可教也”,收线。
不知不觉间,我的学生已清一色是90后,此般雷与囧的经历累积起来已有不少,每每让我痛心。
今早起来,惊觉微信的朋友圈里多了整三版的图文。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三人组。为首的加入了一项关爱残障儿童的慈善计划,成了名小老师。晒出的图片里有教孩童们踩脚踏车的、有围坐一圈画画的、有大手牵小手洗衣服的,阳光下其咧嘴大笑,牙箍毕现。下配简简单单的一行字:“教他们,让我学到更多。”
其余二人则穿戴着一身公仔服饰,和一群企鹅般的角色,举着些或大或小的木牌,上书“节约用水”诸类字样,注脚标明此乃某环保机构的公益活动。除去头套的那张看得最是分明,两人已是汗流如注,狼狈不堪。看到此处,我目瞪口呆。
一通电话打给那位小老师。“最近忙什么?”“老师你不关心我的朋友圈啊?”“看到了。在哪做老师呢?”“崇明。”“什么!崇明不比浦东远啊?”“一点也不远。”“管饭吗?”“顿顿农家乐,可香呢!”“一个月多少?”“什么多少?酬劳吗?这哪能收钱的!老师你也……”我再次无言以对,接着只是静静地听她讲述她的快乐、她的收获。
我不由地问自己:如何去描绘出90后完整的肖像图?他们的正面、侧面与背面是多么的不同。他们对物质更依赖、对自我更重视、对信念更执着、对自由更向往。
倾听90,唯有倾听,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