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娱新闻·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纪录片《科举》耳目一新
忽培元
  忽培元

  近日央视纪录频道播放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科举》,熔读史、探史、论史和政治评判与文化辨析为一体,观后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了整整1300多年,对中国、东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功兮过兮,对兮错兮?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纪录片《科举》通过客观公正的历史叙述,丰富多彩的情景及形象展现和王春瑜等众多国内一流历史学家的经典论述,将一个真实的“科举制度”还原展示在大众面前,这无疑是难能可贵而又功德显见的。

  应当承认,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也许正因为如此,五四以来几乎所有的宣传,都是把“科举制度”这一大盆水与其中的孩子,一同泼将出去,就像一股脑地将文言文体简单当成封建糟粕加以粗暴否定与取缔一样。这究竟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公平?

  纪录片《科举》采取冷静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审慎态度,在客观再现历史的同时也告知人们,价值观念形态的文化是长期演化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经过社会选择而改变,并且它处于隐蔽的、潜在的层面,对人的行为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延续数千年而根脉不断的文化现象,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在两千年间大体维护统一的广阔疆域的主权国家,科举制度的文化功用不可磨灭。

  近些年来,科举制度的研究逐步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甚至“科举学”的创立也提到了议事日程。其中科举起源之争、科举革废的影响、科举与社会流变的关系、八股文的评价问题以及科举制的功过得失等等。对于这些研究的成果,电视纪录片《科举》都经过认真梳理,尽量给予了客观公正的反映和评价,同时也借助于自身的载体优势,很大程度地矫正了那些局限于死板的“考证”和沉迷于功过得失争执的偏向,在普及宣传的基础上,也必将影响到科举制度研究的方向与学科整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地产资讯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暑期生活/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招生培训
   第B08版:招生招聘/人才周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歌声虽分高低追梦没有输赢
以求真为唯一圭臬
上海爷叔的上海味
纪录片《科举》耳目一新
仿佛回到越剧鼎盛时代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评论A18纪录片《科举》耳目一新 2013-07-24 2 2013年07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