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好友栏里,儿子上线了,这让我满心欢喜。但是,像是小心守护着一种默契似的,我没有主动跟他搭话。
儿子长大了。去年暑假他从美国回来,我去上海浦东机场接他,眼巴巴地望着出口处,他推着行李车从我眼前走过,我竟然没认出来。脑子里总还是一个孩子的印象,其实他已近20岁,又高又壮实,小伙子的模样了。
更让人感到陌生的是他什么事情都跟你顶着来。你说东,他偏往西。你说对,他就说错。他们父子俩在美国,大小两个男人,针尖对麦芒,没有缓冲地带,争执不断。一开始做父亲的还摆出中国式老子的腔调,时不时用拳头说话,后来越来越多遭遇美国式小子的抵抗。粗壮的手臂一挡一推,受伤的总是老子。而我在国内,经常接到气急败坏的越洋投诉电话。
美国城门失火,殃及中国池鱼。随着父子两代人战争的升级,自今年2月起,小子无声地对我关了QQ。连着几个月,他的QQ头像显示离线。事实上他每天有一大半时间抱着电脑。
他这么烦我吗?是有点烦的。不仅是因为他认为我和他爸爸“是一伙的”,而且,我看到他在线时,忍不住会问:“在干什么啊”、“作业做了吗”、“这么晚还没睡啊”。
这个年龄,就是与父母渐行渐远的阶段。想当初自己17岁进大学,也是急急地奔向自己的新生活,头也不回。学校宿舍就在上海,但周末并不急于回家,有时一个月不回家也想不起来给父母个音信。
儿子独立性比我更强。从进小学第一天起,就自己整理书包,书包里文具、书、本子分类摆放,任何时候都整整齐齐。到美国读高中后,17岁拿了正式驾照,独自开车穿过几个州去参加他喜欢的国际象棋比赛。
而且,这小子个性沉稳,有两件事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其一:他10岁时,我们迁新居,打算帮他的房间买一套家具。当时在两套中比选:一套是复合板的,较便宜;另一套是松木的,价格是前者的4倍。我问他:“买哪一套呢?”他没有任何犹豫地说:“那看你们的经济条件吧。”
其二:四年前,上海中考分数揭晓那一天,我下班回到家里,看到他不动声色地在看电视。我问:“你查过数学分数了?考得怎么样?”答:“还可以。”
“还可以是什么意思?到底多少分?”“150分。”
“150分是满分?你中考数学考满分?!”“是的。”小子仍然平静地看他的电视。
这样的小子,按理是可以放出去,不必管他了。做老母鸡一样的妈妈对他成长为一个男人并不有利。但是,远隔重洋,总是有一种东西让我牵肠挂肚。
今年暑假结束,他将离开父亲去美国另外一个城市上大学。我对小子的唯一要求是:你启动电脑时必须把QQ挂上,我不是一定要跟你聊天,一定要来干涉你的生活,我只要知道你在就可以了,知道你平安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