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未定
“曼加里安”号探测器由印度太空研究组织研发,重约1.35吨,与一辆小汽车大小相仿。这枚探测器将围绕地球运行20到25天,以积蓄速度、脱离地球引力。按计划,“曼加里安”号将跋涉7.8亿公里奔向火星,有望明年9月抵达火星轨道。
火星探测项目以高风险著称,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拉达克里什南说,全球51个火星探测任务中只有21个成功。
如果顺利抵达火星轨道,“曼加里安”号的任务是分析火星大气和地质等方面特征,探索火星上是否曾存在某种原始生命形态。具体而言,任务之一是在火星大气层中寻找甲烷成分,这一成分被普遍认为关联星球生物。
法新社认定,以预期科研成果而言,“曼加里安”号项目的意义“打了折扣”。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项目团队说,已在火星活动一年多的“好奇”号没有发现甲烷存在的任何迹象,表明火星上可能没有甲烷。
引起争议
对于印度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舆论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近年来,印度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展示了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有印度媒体称,印度已经准备迎接“史诗般的光荣”。
反对者则认为,发展空间项目应当考虑到印度的国情。印度火星探测项目预算45亿卢比(约合7300万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同类项目。但不少人认为,印度超过3.5亿人口每天生活费不到1.25美元,三分之一人口缺电,政府应更加关注民生。有西方媒体表示,在近半数人还没有厕所、贫困人口超过撒哈拉以南26个非洲国家贫困人口总和的印度,应该优先解决地球上的问题,而不是瞄向太空。
淡化“竞赛”
分析师普遍认为,“曼加里安”号项目如果成功,意义在于使印度继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之后成为成功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第4个实体。分析师解读,印度火星探测项目可能会加剧亚洲空间技术“竞赛”。
印度科学评论员帕拉瓦说,上个世纪的太空竞赛是美苏对抗,21世纪的竞赛是中国和印度的竞争。英国《卫报》评论称,印度向火星发射探测器,并非简单地显示科技实力,而是意在与中国的太空竞争。
不过拉达克里什南有意淡化“竞赛”一说。他表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其说印度在与别的国家竞赛,不如说是在和自己赛跑。
何星宇 耿学鹏